• 帮助中心

  • ADADADADAD

    上册,二年级,教案

    二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 其他范文 ]

    其他范文 发布时间:2023-12-10 07:05:21 更新时间:

    作者:文/会员上传 下载docx

    简介:

    二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5篇编写教案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二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方便大家学习。二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1《场...

    以下为本文的正文内容,请查阅,本站为公益性网站,复制本文以及下载DOC文档全部免费。

    二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5篇

    编写教案明确地制订教学目的,具体规定传授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能力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关于二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方便大家学习。

    二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1

    《场景歌》

    教学目标:

    1.认识“帆、艘”等10个生字,会写“孔、园”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知数量词的用法。

    3.尝试用数量词表达熟悉的事物。

    教学过程:

    一、电影情境导入

    1.播放四大场景(海边、乡村、公园、少先队活动)组合的微电影。

    2.引出课文——有人用文字记录下了电影里的场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整体把握文本。课文呈现了海边、乡村、公园、少先队活动四个场景,把四个不同的场景编在一起就成了一首有趣的“场景歌”。(板书课题)

    3.师范读,生注意“一”字的读音。

    4.指导读好“一”的变调。师总结:在数量词中“一”后面字的读音决定着“一”的读音。当后面的字是四声时,“一”字就读第二声“yí”,其他时候都读第四声“yì”。

    5.生练读。

    三、学习第1、2节

    1.电影回顾,出示海滩图片。让学生说说电影的这个场景里有什么。(海鸥、帆船、军舰、港湾)

    2.合作读词语。

    3.了解“港湾”。

    引导学生从“港、湾”两字都有三点水来理解港湾和水相关。

    师总结:港湾就是指停泊船只或者临时避风用的水域,港湾是个地方,所以课文里说“一处港湾”。

    4.识记“帆、艘、军、舰”。

    (1)对比 “艘、舰”的相同点,了解舟字旁的字都和船有关。“艘”是用来计算船的量词,“舰”就是指大型的军用船,通过右边部分读音的呈现,了解形声字形旁表义、声旁表音的规律。

    (2)同样的方法识记“帆”字:左边的巾字表示帆是用布做成,右边凡字提示读音。

    (3)借助图片识记“军”:图中穿着蔚蓝色衣服的是“空军”,穿着白色衣服的是“海军”,穿着松枝绿色衣服的是“陆军”,他们举的旗子叫“军旗”,他们行的礼叫“军礼”,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军人”,电影中出现的就是军人驾驶的——“军舰”。

    5.指导朗读,电影配音。

    师引语:蔚蓝的大海上,一只海鸥从海面飞过,海上行驶着一艘军舰,一只帆船。这里就是军舰、帆船最美的港湾。好美丽的海边景色啊!

    指导读出美丽的海边景色。

    6.电影回顾,出示乡村图片。乡村场景有哪些美景?(鱼塘、稻田、垂柳、花园)分别出示图片,读第2节,并借助方形鱼塘图片,引导學生理解“一方鱼塘”。

    7.识记“稻”“园”。

    (1)引导学生从偏旁猜测“稻”的意思,左边是禾字旁,表示与谷物相关,右边是“舀”,“舀”的意思就是“向下击打”,“禾”和“舀”组合起来的“稻”就表示用抛秧苗丢到水田里的方法栽种的谷物。我们来看看乡村里人们是怎么用抛秧苗的方式种稻子的。(动画展示)

    结合图片加深识记“稻”字,这种需要在水田中种植的稻子就叫“水稻”,水稻结的果实就叫“稻谷”,稻谷脱下后剩下的稻秆就叫“稻草”,生长水稻的水田就叫“稻田”,稻田是一块一块分割的,所以文中说——“一块稻田”。

    (2)交流识记“园”。

    让学生说说有什么好方法识记“园”。师小结:“园”一般是指供人游览娱乐的地方或是种植蔬菜、花草树木的地方。再让学生说说哪里见过“园”字。结合图片识记“园”字:“幼儿园”“公园”“动物园”,我们语文书中就有——“语文园地”,生活中只要留心观察,“园”字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眼前。看,课文里是—— 一片花园。

    8.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出乡村的美妙。

    四、学习数量词

    1.研读文本,发现共同点—— 都有“一只、一片、一艘……”

    2.讲解数量词。像一只、一片、一艘这样的词我们就把它叫作“数量词” 。

    3.找出文中的量词,圈画出来。

    4.拓展不同的量词。出示图片练习说同类事物的不同量词,如:一只海鸥、一群海鸥、一棵垂柳、一行垂柳。

    5.延伸其他场景含有量词的短语。在教室里有:一块黑板、一扇门、一盒粉笔、一张讲桌、一台空调。文具盒里有:一支笔、一块橡皮、一把剪刀……

    五、学习第3、4节

    1.出示第3节,学生读,猜场景。引导学生找出公园场景的事物——小溪、石桥、翠竹、飞鸟。师生合作读。

    2.字源识记“翠”字。“翠”上半部是羽毛的羽不带钩,因为“翠”最早是指一种鸟,浑身绿色,也就是我们说的“翠鸟”(出示翠鸟图片),后来,“翠”字就代表绿色的意思,比如“翠玉”就是指绿色的宝玉,杜甫有句诗“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中,翠柳就是指绿色的柳树,再看电影场景中的翠竹是不是绿的呢?——出示图片,翠竹还不止一棵呢,文中是这样写的——“一丛翠竹”,指导读。

    3.朗读比赛:比比谁把公园读得最美?

    4.用自己的话介绍公园美景。

    范例:公园里有一条小溪,小溪上有一座石桥,石桥头有一丛翠竹,翠竹上有一群飞鸟。

    5.出示第4节,生读,猜场景。重现电影少先队活动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场景里发生了什么事情?

    范例:有一队“红领巾”,他们举着一面队旗,拿着一把铜号,开开心心在郊游呢!

    6.了解“红领巾”的代指。电影里出现了小朋友,哪个词语表示小朋友呢?引出“红领巾”,借助图片了解这些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就是少先队员,这里的“红领巾”不是指真的红领巾,而是代指少先队员,所以这里标上了引号。

    7.识记“队”。观察图中戴着红领巾的小朋友不止一个,他们正整整齐齐地排着队伍,所以我们说—— 一队“红领巾”。

    8.识记“铜”“号”,自由交流识记方法。

    “铜”——形声字方法识记:左边金字旁表示“铜”是一种金属,右边“同”字提示这个字的读音。

    “号”——结合以往学习经验识记:在一年级学习的《青蛙写诗》里,我们知道小蝌蚪可以当逗号,小泡泡可以当句号,一串小水珠可以当省略号。(出示相应图片和文字)

    9.男女生配音大赛,朗读第3、4节,最后齐读全文。

    六、指导写字

    电影的每个场景都很美,现在需要你们帮忙制作电影海报,吸引更多的人来观看。字幕上少了几个字,请你们学写这几个字帮助完成海报。

    1.出示要求会写的字,进行结构分类。

    2.左右结构:桥、群、队、旗、铜、领。

    (1)哪些笔画有了变化:如桥字,木字旁捺变点。

    (2)宽窄比例:左窄右宽——桥、队、铜、领。左右宽窄相当——群:横画较多,注意横的长短不同,以及间距相同。

    (3)易错字“旗”:不能漏了右侧一撇一横,就像小帽子。

    3.全包围结构:园。

    “园”:大口框要写得大些,“元”字第一横较短。

    4.上下结构“号”:上小下大,上紧下松,口字略小。

    5.独体字“巾”:学生对照田字格,自行观察书写。

    七、背诵课文,拓展延伸

    1.出示单幅图,设置填空,引导学生背诵。

    2.整部电影回放,通过不同场景图片,引导学生背诵。

    二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2

    《植物妈妈有办法》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并能用“准备”、“已经”造句。

    3.能正确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重点词语,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二)学习生字、新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分析“降、乘、旅”的字形,正确读出“得”的读音。

    三、教学过程

    (一)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1读准字音。

    投影:

    个人读、指名读、齐读,读准“得”的字音。

    投影。

    “为”在这应选择哪个读音,再读一读。

    2.圈出本课生字,分析字形。

    (二)汇报分析、记忆生字的方法。

    1.应这样汇报:“植”字,我是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的,笔直的“直”左边加个木字旁,就是植物的植。右边“直”字里边是三横,不要丢一笔。共同组词(种植、植树、植物)

    “备、晒、识”都可以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识记。

    汇报过程中应重点指导“旅、降、乘”三个字。

    旅右半部上边是“”,下面是“”,不要写成“瓜”或“”。组词:(旅行……)

    降8笔写成,“阝”两笔完成,“”三笔完成,最后“”三笔完成,不要写成“牛”。组词:(降落、下降……)

    乘可以用“禾”字中间一个“北”字的拆字法记忆。注意书写笔顺:,组词:(乘着风)

    2.练习用下列词语说话,看谁说得好。准备、植物、旅行、降落。

    (三)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标出来。

    2.课文中讲了哪几种植物。

    按提示回答:

    (1)课文中讲了_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植物。

    (2)课文中讲了三种植物,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四)指导书写,在生字本上打字头。

    重点指导“旅”、“乘”。

    ”的“要写在竖中线上。

    “禾”的“丨”在竖中线上,“八”在中点起笔。

    (五)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句。了解蒲公英、苍耳、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热爱的情感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二)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了解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出示字词卡片,读准字音

    植物田野知识离开许许多多已经旅行准备降落伞乘着风四海为家

    2.指名读课文

    (二)从课题入手,逐节学习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植物吗?

    花草、树木、蔬菜、庄稼都是植物,植物妈妈有办法,有些什么办法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1.学习课文第1节。

    (1)默读,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标出)

    (2)重点理解:“孩子”、“长大”、“四海为家”、“旅行”四个词语各表示什么意思?孩子:在本课指的是植物的种子。

    长大:是指种子已经成熟。

    四海为家:指的是种子到处生根发芽。

    旅行:文中指植物的种子传播出去。

    (3)指导感情朗读。

    (4)这节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课文讲了哪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学习课文第2节。

    (1)自由读课文,找出疑难问题。

    (2)学生质疑,全班讨论释疑。

    蒲公英的种子是怎样的?靠什么离开妈妈?

    结合理解重点词语:

    降落伞

    观察实物,问:这里的降落伞指什么?(一朵毛茸茸的小花)

    纷纷

    实物演示,让学生说一说种子是怎样飞的。(一个紧跟着一个没有顺序地随风飞去。)谁能用“纷纷”说一句话。

    准备

    用准备说一句话。这里为什么说“准备”?(种子的毛茸茸小花是从蒲公英的孕育生长过程中具备的)。

    乘着风

    投影出示“乘”的三个义项:

    读一读,选择参考答案:。(画√)

    (3)填空练习。

    蒲公英妈妈为孩子准备了(  ),孩子(  )离开妈妈。

    (4)小结:蒲公英种子传播需要哪两个条件?板书:降落伞,风吹。

    (5)指导感情朗读。

    (6)小结学习方法并板书。

    3.学习课文第3节。

    (1)用学习第2节的方法自学第3节。

    先找出疑难问题再四人一组讨论。

    (2)汇报自学情况。

    重点理解“带刺的铠甲”。

    什么是铠甲,在这里指什么?

    古代士兵身上穿的护身衣,用金属和皮革连缀而成。

    学生观察实物,手触感觉它的坚硬。

    (3)填空练习。

    苍耳妈妈给孩子准备了(  ),孩子(  )离开妈妈。

    (4)指导感情朗读。

    (5)小结并板书:苍耳种子传播需要哪两个条件?(带刺的铠甲、动物带)

    4.运用同样的学习方法自学第4节。

    (1)自学后做填空练习。

    豌豆妈妈给孩子准备了(  ),让孩子(  ),豆荚炸开,孩子(  )离开妈妈。

    (2)提问板书:豌豆种子传播需哪两个条件?板书(豆荚、太阳晒)。

    (3)指导感情朗读。

    投影

    (  )豆荚炸开,孩子们(  )离开妈妈。

    ①读原句:豆荚炸开,孩子们离开妈妈。

    ②填空后再读一读。

    ③比较你喜欢哪句,为什么?

    ④读第4节。

    5.小结2、3、4节内容。

    通过前边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蒲公英、苍耳、豌豆三种植物种子传播的方法,知道种子传播一要靠自身的条件、二要利用自然界的条件,这样才能使自己的“孩子”四海为家。

    6.背诵课文。

    (1)指导背诵的方法。

    (2)择段背诵。

    (3)同桌比背。

    7.学习第5节。

    (1)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2)齐读第5节,背诵下来。

    (3)为什么粗心的孩子得不到它?

    8.总结全文。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用“准备”、“已经”造句。

    (二)巩固练习。

    二、教学重点、难点

    用“准备”、“已经”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听写:

    植物田野知识离开许许多多已经旅行准备降落伞四海为家

    (二)检查背诵课文。

    同桌互查,指名查,以小组为单位由小组长检查。

    (三)回答问题。

    课文中讲了哪几种植物,这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

    二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3

    《我是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识字认识11个字,会写4个字。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认识11个字,会写4个字。

    教学难点:借助语言环境理解词语意思。

    教学策略:

    1、识字:运用卡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识字:随文识字、引导学生猜谜、串烧拓展识字,结合图片理解词语和运用词语。

    2、写字:指导学生掌握写好左右结构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课件出示?

    1、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一位神秘的老朋友,它是谁呢?(点击课件?)见到他我们就会出现满脑子的问题,你也能用问号提个问题吗?(4人)

    2、有个小朋友问了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点击课件课题)。怎么没有问号了,原来他是在心里问的,你来替他问一问吧。

    3、让我们读读课文,找找我是什么(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1、同学们自由读文,边读边圈画生字词,不熟的字多读几遍。并想一想:我是什么。

    2、同桌用卡片打扑克读准字音,先读完的同桌间互相击掌祝贺,然后坐正。

    三、检查字词进行学法指导

    (一)、汇报

    1、你知道“我”是什么吗?

    过渡:同学们说得真好!看,生字朋友迫不及待的来了。

    2、出示课件带拼音的词语,带拼音有点简单,你行吗?指名读

    飘浮雹子暴躁灌溉机器淹没庄稼冲毁灾害

    3、去拼音读,你还行吗?开火车读

    4、放大词语:

    第一遍:齐读

    第二遍:女生读(与男生比赛读)

    第三遍:男生读

    (二)把词语放在句子里你还会读吗?

    1、课件出示句子,理解“飘浮”

    (1)指名读“升到空中……。漂浮”

    (2)、课件出示句子2:指导停顿读

    (3)、还有一个词语朋友也叫漂浮,你们看,这两个词有什么不同呢?

    (4)、还有什么会在天空飘浮?什么会在水上漂浮?

    2、在空中飘浮时,我是一朵朵美丽的白云,来到地面我的脾气就不一样了。他坦白地告诉我们说(出示课件)

    (1)有时候我很温和,有时候我很暴躁。(齐读)

    (2)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一组反义词吗?(温和——暴躁)

    (3)你们家里谁脾气温和,谁脾气暴躁?

    (4)你知道文中的“我”温和是什么样吗?看看图片你就知道了。(出示课件)

    (5)(出示图片)啊!它暴躁起来掀起巨浪,简直是太可怕了!

    (6)你看“躁”的多难看呀,手拿一个木棒子,大口一张一张又一张的,还直跺脚,我们快给他换换偏旁和他告别吧。(生自由说)

    (7)、老师把你们找到的字编成顺口溜,读读吧!

    伸手会做操,有水能洗澡,火烤很干燥,嘴多噪音吵,着急暴躁就跺脚。

    3、水的脾气时好时坏,好的时候是什么样呢?

    (1)出示句子:我做过许多好事,灌溉田地,发动机器,帮助人们工作。(指名读句子)你知道什么是灌溉?

    (2)出示“灌溉”课件,庄稼缺水了,要浇水。

    (3)把词语放回句子中,你一定能读得顺,读得准!课件出示“器”我的长相多有趣,你有什么办法记住“器”?

    预设:

    ①、(加一加):“哭”下加两个口

    ②、(编一编):一只大狗看着四口缸。

    ③、(顺口溜):上面两个口,中间一只犬,下面还有两个口,喜欢电来爱喝油。

    ④、巧计口诀:一条犬四张“口”,各行各业显身手。

    过渡:可他发起脾气来是什么样?

    4、出示句子——(女生读)有时候我变成小硬球打下来,人们就管我叫“雹子”。

    你见过雹子吗?(课件中出现雹子),你看雨字头的字还有它们呢。(课件出示)

    过渡:他暴躁起来还是什么样?

    5、出示句子——(男生读)我也做过许多坏事,淹没庄稼,冲毁房屋,给人们带来灾害。

    强调多音字“没”,“没”还有什么读音?“没有、淹没”做个动作来表示。理解“淹没”。

    6(课件)此时发起了大水,庄稼被——(引读)淹没了。(理解:“淹没”)

    7、(课件)哎呀,大水又来到了一座座房屋前,房屋被——(引读)冲毁了,理解“冲毁”。

    8、(课件)唉!无情的洪水给人们生活带来是————灾害。

    9、这个词中有一个字老师说一个谜语你猜猜!

    课件出示:房子着火了。(灾)

    再说一个字谜猜一猜:(出示)雨天下包子(雹)

    三、律动:读写字歌配乐《天地之间》

    四、写字

    1、出示课件:读一读(指名领读)将生字按结构归类(课件演示),

    2、观察

    (1)出示课件:四个左右结构的字,看到左右结构的字,你会想到什么?(一品二比三定位,四看穿插笔)

    (2)品头论足比较两边笔画定位笔画串门

    3、示范指导:(齐背写字占格口诀)

    (上留天下留地,左右能够神双臂。)

    (1)、指导写:池

    观察三点水的写法:

    ①你发现了三点水是怎样写的?(学生说)

    ②指导写:看课件

    第一点写在左上格正中间,第二点写在横中线向左一些,第三笔提从左下格中间向下起笔,回锋向上,提尾与第一点成一条线。

    出示口诀:三点水成弧形,上点定位,中点左行,提尾上点一条线。(师板书三点水写法)

    ③试临一个三点水。

    ④写“也”你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学生说)

    ⑤两部分要注意什么?(结构紧凑)

    ⑥师板书(池)

    ⑥临写:临:看一笔写一笔,写第一个字做到看一部分,写一部分,写第二个字,做到默写

    ⑦、自评:(第一点写得位置对吗?在下面画一个小圆,第二点的位置向左吗?在小圆画上笑脸的左眼睛、提得位置对吗?在小圆画上笑脸的右眼睛,“也”的占位合适吗?在笑脸上画一张嘴。)同桌互相欣赏一下。(互评)

    (2)、自主观察、写“浮”

    (3)、指导写“冲”

    两点水的点和提在横中线两边对望。

    (4)、自主观察、写“晒”

    五、大家的表现太好了,老师奖励同学们一首小诗,我们一起读一读。

    我是一个小淘气,脾气暴躁就跺脚,

    有时是朵云飘浮,有时雹子打下来。

    冲庄稼、毁房屋,带来灾害可不小。

    小朋友,想办法,发明机器管住我,

    灌溉田里的庄稼,多做好事人人夸。

    二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4

    《小蝌蚪找妈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中几个不同阶段的形体变化,知道它是捉虫能手,懂得应该保护青蛙。

    2、学会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矢”字旁,理解“蝌蚪、脑袋、快活、鲤鱼、捉食、乌龟、碧绿、肚皮、低头”等词语的意思。

    3、能按问题的提示扩写句子,把句子写具体,通过选词填空、连句,了解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4、会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懂得保护青蛙人人有责。

    2、教学难点: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读通课文,学习本课的14个生字,认识“矢”字旁,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大概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

    (一)直接揭题、读题。

    学习生字“蝌蚪”。

    (二)初读课文。

    1、要求:边读边把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把它读正确。

    这是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有趣在哪呢?自己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2、检查初读情况。

    生字词出示:蝌蚪池塘脑袋甩着鲤鱼乌龟披着短了蹲着碧绿肚皮鼓着

    (1)按照课文读一读,即带拼音。

    (2)看着黑板读一读,不带拼音。

    (3)字形的教学:你记住了哪些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或是你认为哪些字比较难写,需要大家帮忙的?

    (4)我说你做:师说脑袋生指着脑袋师说甩着生做动作(可以用手表示)蹲着、肚皮、鼓着、短了

    (5)送生字回家。

    过渡:大家已经能够把生字很正确地念下来了,那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吗?全体起立,如果有错了,你就坐下来读。

    (6)反馈读错的情况,集体纠正。

    (7)你能把这些生字按照课文内容组成一段简单的文字吗?

    生说,也就是故事的大概内容。

    (三)完成课后作业:

    第1题,写出同偏旁的字。师按照学情做进一步的指导。

    第二课时

    要点:认识蝌蚪和青蛙,了解青蛙生长过程以及在不同阶段的形态变化。

    (一)小蝌蚪的样子。

    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划。

    找出:大大的脑袋,青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

    2、读一读句子。

    3、画一画小蝌蚪的样子(为了画面的美观你可以加进一些事物)。

    4、说一说你自己所画的图。

    5、练一练。

    小蝌蚪游来游去。

    (1)小蝌蚪在哪里游来游去?

    (2)小蝌蚪在哪里怎样地游来游去?

    (二)小蝌蚪的形态变化。

    1、过渡。

    师:小蝌蚪游啊游,身体发生了变化。请你在课文中找出来,用上自己喜欢的记号。

    (1)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长出了两条后腿。

    (2)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又长出两条前腿。

    (3)小蝌蚪游啊游,过了几天,尾巴变短了。随机认识“短”

    (4)不知什么时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经不见了。

    2、仿造春蚕的不同时期图画一画青蛙的生长过程。

    3、交流,既评一评。

    4、改一改。

    5、说一说。

    参照课后五:

    选词填空,说说小蝌蚪是怎样变成青蛙的。

    又先最后接着

    小蝌蚪(  )长出了两条后腿,(  )长出了两条前腿,(  )尾巴变短了,(  )尾巴不见了,变成了一只小青蛙。

    6、读一读。

    (三)青蛙的样子。

    1、读一读,找一找。

    师:小蝌蚪变成了青蛙,青蛙长什么样,你能在课文中找出来吗?用不同于小蝌蚪的记号标出。

    生:四条腿,宽嘴巴。

    生:披着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生: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服。

    2、说一说。

    师:能把青蛙的特征连起来说一说吗?

    生:青蛙有四条腿,嘴巴是宽宽的,披着碧绿的衣服,露着雪白的肚皮,鼓着一对大眼睛。

    3、背一背青蛙的形态句。

    (四)作业布置:课堂作业本2、5、6

    第三课时

    要点:指导分角色朗读全问,再次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完成课堂作业本。

    (一)巩固练习:

    1、复习新词,听写词语。

    2、排列顺序:

    (  )小蝌蚪的尾巴变短了。

    (  )小蝌蚪又长出了两条前腿。

    (  )小蝌蚪甩着长长的尾巴游来游去。

    (  )小蝌蚪的尾巴不见了。

    (  )小蝌蚪长出了两条后腿。

    3、填空完成。

    青蛙四条腿、(  )嘴巴、披着(  ),露着(  ),鼓着(  )。

    (二)分角色朗读全文。

    1、分组读。

    2、抽组读,评议。

    3、选择喜欢的角色读。

    (三)读了课文,你来猜一猜这个故事为什么要到我们的课文里来?

    教育意义:要保护青蛙,知道青蛙是捉害虫的能手;看待事物要正确,不要听到一点就判断事物。

    (四)随堂练习。

    完成课堂作业本作业。

    二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5

    《传统节日》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传”“统”等11个认读字,会写“贴、街”等9个会写字。 能听写课后6个词语。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儿歌。

    【过程与方法】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教学重点】认识11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难点】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识字1(齐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传统节日,分别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评价。

    3、自由读一读课文,划着出本课生字,指名读,齐读。

    4、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5、(课件出示)填空:本课讲了______种传统节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拍手、齐读小儿歌。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

    tiē jiē sǎo zhōu ài zhuǎn tuán rè nɑo

    贴 街 扫 舟 艾 转 团 热 闹

    (2)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3)开火车读、齐读。

    (4)正音,指导:“舟、转、热”为翘舌音,“扫”为平舌音,“团”是前鼻音。

    (5)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如:“扫”是“扌+彐”,“转”是“车+专”,“团”是“口+才”,“热”是“执+灬”,“闹”是“门+市”,“街”是“行+圭” 。

    还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它们:如“贴”是“站”换掉“立”加“贝”。

    还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它们:“丹心一点到白头”是“舟”,“苗头不对”是“艾”。

    2、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贴、 街 、扫 、舟 、艾、 转、 团 、热、 闹

    学生看笔顺图,指导书写生字的笔顺,教师点拨笔画较多的字。

    (2)看生字笔顺表,记忆生字笔顺。

    (3)教师讲解笔画名称和笔顺,扩词。

    (4)在田字格中范写,讲解每个笔画在其中的位置,学生按笔顺说说笔画名称。

    学生互相交流,老师重点指导。

    “街”的中间的“圭”最后一笔是提;

    “转”的第七笔是“撇折撇”,从上面一笔写下来。

    “闹”里面是“市”字。

    另外,“贴、扫”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5)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仔细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怎样才能把这些生字写美观?

    (6)展示学生作业,点评优缺点。

    (四)及时训练、当堂达标:

    1、同学们,同学们读完儿歌,你们认识很多我国传统节日,请你们借助拼音,再读读这些词语,比一比,看谁能把这些字音读准。

    (课件出示:带拼音词语):

    chuán tǒnɡ yuán xiāo mǎn tánɡ qǐ qiǎo

    传 统 元 宵 满 堂 乞 巧

    niú lánɡ yuè bǐnɡ shǎnɡ jú xiǎo xiànɡ

    牛 郎 月 饼 赏 菊 小 巷

    2、刚才借助拼音,大家都能够读准字音,现在,老师把它们头上的拼音帽子摘掉了,你还能认识它们吗?

    (课件出示:不带拼音的词语)传统 、元 宵 、满 堂 、 乞巧、 牛郎、 月饼、赏菊、 小巷

    3、同桌互读、 开火车读 、齐读。

    第二课时

    (一)激情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继续认识传统节日。(板书:传统节日)

    (二)初步看图,读韵文

    1、观察书上的图,看看图上画的是哪些传统今日的活动,人们在这些节日里做些什么。

    2、自由读韵文,要求:看清音节,读准字音。

    (三)合作分享,反馈点拨

    1、出示第一幅图,观察说话。

    (1)小朋友,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的活动?他们正在干什么?

    (春节 贴春联、放鞭炮)

    (2)过春节了,人们还干什么?[拜年、吃饺子]

    2、出示第二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元宵节)

    (2)人们在这个节日里在做什么?(看花灯)

    还有什么主要的民俗活动?(吃元宵、放烟花、小孩子挑灯笼)

    3、出示第三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清明节)

    (2)老师介绍清明节:二十四节气之一,民间习惯在这天扫墓。

    (3)清明节这天,少先队员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纪念碑前祭扫革命烈士,这就是扫墓。

    (4)除此之外,清明前后到郊外散步游玩,就叫:踏青。

    4、出示第四幅图,观察说话。

    (1)人们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传统节日?[相机出示:赛龙舟、端午节]教师介绍“端午节”。

    (2)端午节这天,人们除了喜欢赛龙舟,还喜欢吃什么?(吃粽子)

    5、出示第五幅图,观察说话。

    (1)人们正在干什么?这是什么传统节日?[相机出示:乞巧 七月七]教师介绍“七月七”,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2)师介绍“乞巧”:汉族岁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穿着新衣的少女们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称为“乞巧”。乞巧的方式大多是姑娘们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各地汉族民间的乞巧方式不尽相同,各有趣味。近代的穿针引线、蒸巧馍馍、烙巧果子、生巧芽以及用面塑、剪纸、彩绣等形式做成的装饰品等亦是乞巧风俗的延伸。

    6、出示第六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你知道吗?教师介绍“中秋节”。

    (2)中秋节这一天,全家人坐在院子里干什么?[赏月、吃月饼]

    (3)同学们看图上的人都相聚在一起了,这就叫:“团圆”[相机出示词卡:团圆]

    7、出示第七幅图,观察说话:

    (1)图上画的是什么节日?你知道吗?(重阳节)

    (2)教师介绍“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四)总结提升、适当拓展。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些传统节日都是比较熟悉的,我国的传统节日还有很多,要想知道更多的节日,还可以找找相关的资料。


    二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

    二年级上册语文精品教案.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热门标签: TAGS1 TAGS2 TAGS3 TAGS4 TAGS5
    ADADAD
    热门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