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六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篇("掌握数学,轻松迈入六年级下册")

分类:范文大全日期:2024-03-23 18:47:35


教案是针对六年级学生数学下册教学大纲,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和提高他们在数学中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教案内容全面、系统,涵盖了各个数学知识点,并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进行了合理的设计。通过本教案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可以更加轻松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第1篇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共六套,沙、米,实验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师:看,小麦堆得像小山一样,小麦丰收了。张小虎和爷爷笑得合不拢嘴。这时,爷爷用竹子量了量麦堆的高和底面的直径,出了个难题要考考小虎:你能算出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吗?

这下可难住了小虎,因为他只学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怎么计算还没有学,怎么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感兴趣的情境,巧妙至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教师: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呢?

根据学生的各种猜想,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与那种图形的体积有关

进一步观察、比较、猜测。教师举起圆柱、圆锥教具,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柱体里,让学生想想它们的体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学生可能会猜测:圆柱的体积可能是圆锥的2倍,3倍,4倍或其他。

① 从准备好的圆柱、圆锥体容器中找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容器来。

② 用倒水的方法量一量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布置实验要求:各组根据需要选用实验用具,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轮流操作,做好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每组发一张实验记录单)

学生一边实验,一边收集整理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圆柱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水,也有两次或四次等不同的结果)

③ 进一步观察分析,什么情况下圆柱刚好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水?

(各组互相观察各组的圆柱圆锥,发现只要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都是圆锥体积的3倍,也就是说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④ 是不是所有符合等底等高条件的圆柱、圆锥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教师用标准教具装水实验一次)

结论1: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结论2: 圆柱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师:对于同学们得出的结论,你能否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呢?

生:因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sh;所以我们可以用1/3 sh表示圆锥的体积。

例1:(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底面半径是2米,高是1.5米。你能计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

一个圆锥形零件,它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3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师:请你们将做实验时装在圆柱容器里的水换成沙(或米)试一试,看结论是否一样。然后把它倒出,堆成一个圆锥形沙(米)堆,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它的体积。

一段圆柱形钢材,底面直径10厘米,高是15厘米,把它加工成一个圆锥零件。根据以上条件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得出哪些数学结论?(可小组讨论)

1、上了这些课,你有什么收获?(互说中系统整理)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想法?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方法进行猜测、验证、交流,从而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第2篇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够初步地学会运用体积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什么是体积?(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

2、长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归纳到底面积乘高上来。

1、计算圆的面积时,是把圆面积转化成我们学过的长方形进行计算的,能不能把圆柱转化成我们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2、把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16等分),然后把圆柱沿高切开,可能会拼成怎样的图形?教师演示,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2)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小组讨论:实验前后,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讨论后,整理出来,再进行汇报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体积大小没变,形状变了,拼成的近似长方体和圆柱相比,底面形状变了,由圆变成了近似长方形,而底面的面积大小没有发生变化。近似长方形的高就是圆柱的高,没有变化。)

长方体的体积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而在推导过程中,长方体的底面积就是圆柱的底面积,高就是圆柱的高,所以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乘高来计算。

5、算一算:已知一根柱子的底面半径为0.4米,高为5米。你能算出它的体积吗?

1、一个圆柱形水桶,从桶内量得底面直径是3分米,高是4分米,这个水桶的容积是多少升?说明:求水桶的容积,就是求水桶的体积。想一想先求什么?

2、一根圆柱形铁棒,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长是100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先求底面半径再求底面积,最后求体积。已知底面周长对解决问题有什么帮助吗?必须先求出什么?

3篇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一些测量活动,掌握简单的室外工具测量和估测的方法,并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师播放农民在平整土地;工人在兴修水利、建造房屋时进行测量的场景。

师:同学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看到过这些场景?你知道测量的工具有哪些?

教师说明:测量土地时要用到标杆、卷尺、测绳等工具.

教师小结:测量较近的距离,可以用卷尺或测绳直接量出.

师:如果要测量学校操场跑道的长度应该如何来测量?测量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学生边汇报,教师边演示“实际测量”)

(2)第一个人在a点指挥,第三个人把另一根标杆插在c点,使它和b点的标杆同时被a点的标杆挡住;

测定直线以后就可以用卷尺或测绳逐段量出所要测量的距离了

提醒学生在实际进行步测时,要注意迈步均匀,防止步子忽大忽小,向前走时尽量保持直线进行。这样测量出来的结果相对准确些。

教师演示步测的过程:先量出几十米的一段距离,用均匀的步子沿直线走上3、4次,记好每次走的步数,然后再算出平均每次走的步数,再算出走一步的平均长度是多少。

师:你现在能不能坐在座位上估算一下你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教师说明:目测时容易受地形的影响,如在开阔地,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短,而在狭长的地方又容易把距离估测的偏长。

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分组按照课前分别指定的两点之间测定直线,在地面上画出直线,并量出两点间的距离。

a:先在操场上量出一段距离(如50米):让学生反复走3次,并要求记下自己每次所走的步数,填在表格里。

b:指导学生依次算出走50米的平均步数,以及自己的平均步长。

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可以让学生交流每个人步测的平均步长,总结身高高的学生通常平均步长一些,身高矮的学生平均步长相对短一些。

可以让学生先走一走,并记下所走的步数,然后根据自己的平均步长算出操场的宽。

结合天天练p38页的实际测量,可以组织学生测量篮球场的长和宽。

用工具测量操场的宽,并将用工具测量的结果和步测的结果进行比较。

教师先测定50米的距离,每隔10米插上标杆,估计10米、20米、30米……各有多长,然后拔掉标杆,根据指定的目标练习目测.

总结:在缺乏测量工具或对测量结果要求无需很精确时,可采用步测或目测.

标签:

本文永久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