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最新仙佛寺景点介绍 大佛寺导游词(实用15篇)

分类:范文大全日期:2024-03-12 06:12:29


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仙佛寺景点介绍篇一

各位朋友

大家好!

今天我要讲解的是张掖大佛寺,张掖素有“戈壁水乡”的美称更因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物产丰富在古代被称为“金张掖”而今天我们要游览的张掖大佛寺就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张掖这一方沃土。

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历时五载,在西夏贞观三年竣工。历史上明朝永乐九年敕赐为宝觉寺,在康熙十七年又改称为宏仁寺,现在张掖大佛寺的别名有“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宏仁寺”。说道张掖大佛寺还有一个神秘的传说,据明宣宗朱瞻基《敕赐宝觉寺碑记》称西夏是有一个叫嵬咩(mie )的国师,一日静坐,忽听附近有丝竹声音,于是掘地三四尺得翠瓦金砖覆盖的碧玉卧佛一具,因而就建起了这座做东面西的佛殿。

说到大佛寺我们不得不提一下它的建筑,首先大佛殿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式的两层建筑,这在我国古代是最高的建筑形式,在殿门的两侧各镶以六平方米的砖雕一块,作为登极乐天、西方圣境,右为如三摩地、元演法。大殿面宽九间纵深七间规模宏大给人以精神震撼。在大殿的屋脊上蹲坐有吻兽,檐下额枋上雕有龙、虎、狮、象、鹿等象征威武吉祥的珍禽异兽。张掖大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脚长4米多,为亚洲最大的室内木台泥塑卧佛,如果大家还不能想像这尊佛有多大,我就更形象的描述一下,这尊大佛的一根手指就能平躺一个人,他的耳朵可以容8个人并排坐下,大佛侧身而卧,金装彩绘,面容慈祥、体态丰满。在大佛的胸前有一个“ ”字表示佛法常转,吉祥万德。由于大佛是木台泥塑的,所以大佛内部有很大的空间用来储存物品,1966年就在大佛腹部发现了石碑、铜佛、铜镜、铜壶佛经等。1977年还在大佛寺附属建筑金塔下出土了五枚波斯银币,这五枚银币就成了中外交往的有利见证。 细地游客不难发现,大佛双眼微启,似睡似寐,这不正映衬了大佛寺山门的楹联吗!“睡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问者永问,问百世,永问难明”有些游客也许不明白这二者之间的联系,前一联就是大佛的实体形象,卧佛在那千百年来无声无语;而后一联则是无数的的人来到大佛前哭诉自己人生苦恼,许下心愿,大佛双眼微启仿佛在认真倾听却默默不语。等到若干年后,这些经历了世沧桑的人回想起他们笑了,而后又像卧佛一样眼观世间变化笑看苍生前来询问。

大家听了大佛的故事也许会疑问为什么佛教会盛行?这主要还是出于政治的因素,古代君王用佛教教义来愚化大众,使他们甘于压迫,此外宗教的传统、苦难的生活和人们心灵上的寄托都促使了佛教的盛行。大佛教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武灭佛究其原因还是佛教的实力扩张威胁了其统治,包括出家人过多影响人口出生、生产、兵役、赋税等。

穿过历史的层云大佛给我们的不仅是视觉上的震撼,更是精神上的启迪。钟鼓楼(bell tower and drum tower) 中国古代主要用于报时的建筑。钟楼和鼓楼的合称。钟鼓楼有两种,一种建于宫廷内,一种建于城市中心地带,多为两层建筑。宫廷中的钟鼓楼始于隋代,止于明代。它除报时外,还作为朝会时节制礼仪之用。城市中的钟鼓楼早为专用报时建筑。古代里坊制城市(见里)实行宵禁,早晚击鼓为启闭坊门的信号。建于明洪武年间的西安钟楼鼓楼是现存最古老的实例。此外,唐代寺庙内也设钟和鼓,元、明时期发展为钟楼、鼓楼相对而建,专供佛事之用。 镇远楼,俗名鼓楼,又名靖远楼,位于张掖市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于此,是河西走廊现存最大的鼓楼。是仿西安钟楼建造,平面方形,建在一座砖砌的坛上,面阔3间,进深3间,底宽16米。台平面呈方形,台底宽32米,高9米,基座至楼顶30多米,楼为三层木构塔形,重檐四面坡,攒尖顶。飞檐翘角,雕梁画栋,典雅庄重,完全是中国民族形式的传统建筑。楼下有十字洞,通向东西南北,可以通过行人和小型车辆。

洞门上方嵌刻着匾额,东“旭升”,西“贾城”,南“迎熏”,北“镇远”。楼上四面悬有匾额:

东“金城春雨”,西“玉关晓月”,南“祁连晴雪”,北“居延古牧”。清顺治四年(1647年),米喇印、丁国栋反抗清廷,曾因诱杀巡抚都御史张文衡,分巡西宁道林维造,镇守总兵刘良臣,烧毁此楼。顺治七年(1650年)重修。竣工后,亦悬额四面:“九重在望”、“万国咸宾”、“声教四达”、“湖山一览”。据《重修甘州吊桥及靖远楼记》碑刻,镇远楼于明正德二年(1523年)由都御史才宽负责兴建,清康熙、乾隆、光绪年间曾数次维修。楼东南角悬有唐代铜钟一口,铸造工艺精湛,形体浑厚雄伟,钟的外壁略呈黄色,又带铁青色。钟高1.3米,直径1.1米,上细下粗,略呈喇叭口形,下口六耳。钟身有三层图案,每层六格。上层其中三格为飞天。飞天头戴花冠、袒上身、下着裙、赤脚、手捧花束,形象优美,颇似敦煌莫高窟壁画中飞天的风格。中层亦六格,其中三格是朱雀、玄武。朱雀是长颈、长腿、长尾、展翅;玄武是长嘴、长尾、展翅,作奔走状,下层为六格,其中三格为青龙白虎。这口大钟铸造用合金;六分其金,而锡居一,它既能承受重击,又能产生宏亮的声音,钟声可传至金城的各个角落。楼上北侧树立重修甘州吊桥及镇远楼碑一块,至今保存完整。

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现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称几度更改,曾称作“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弘仁寺”等,因寺内塑有著名的室内大卧佛,所以老百姓叫它“卧佛寺”、或“大佛寺”。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人并排而坐,可见塑像何等的庞大了。 大佛寺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城西南隅,是丝绸之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它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景区对外开放的景点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万寿木塔、明代的弥陀千佛塔、钟鼓楼以及名扬西北的清代山西会馆。其中,大佛寺(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是该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西北内陆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寺内古建林立,古树参天,碧草成荫,环境优美。

张掖古称“甘州”,从唐代安史之乱以后,一直是回鹘王廷——“牙帐”所在地,史称甘州回鹘。北宋仁宗天圣六年,即公元1028年,以今天银川一带为中心建立西夏政权的党项人,攻下了甘州;八年之后,全面占领了河西走廊。为了加强对河西的经营和管理,西夏政权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政策,其中包括兴建寺院、翻译佛经的活动。到崇宗李乾顺统治时期,西夏国力鼎盛,凉州的护国寺和张掖的大佛寺都是在这一时期修建的。

南宋投降元朝的一位皇帝在此出家,不当皇帝了,转身却成了一代名僧。[在殿后的藏经阁里,还藏有唐宋以来的佛经6800余卷,其中一部明英宗敕赐的《大明三藏圣教北藏经》,为全国仅存的几部经书中最完整的一部。

元时,意大利旅行家马可. 波罗来到张掖,被大佛寺的塑像精美宏伟建筑和张掖的繁华所叹引,曾留居一年之久。 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均出生于大佛寺。

卧佛长睡睡千年长睡不醒; 问者永问问白世永问不明。

这是大佛寺山门的副楹联。大佛寺蕴涵有哪些秘密,令人疑问百世而不得其解呢?也许值得询问的问题太多了,不说别的,光涉及大佛寺的传说就扑朔迷离,不能不让人疑问。

张掖大佛寺位于张掖市西南隅,因寺内有中国最大的室内卧佛涅盘像而得名,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

仙佛寺景点介绍篇二

各位游客:你们好!

欢迎你们来到潼南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x。

潼南县大佛寺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重庆市潼南县1.5公里的定明山山脚,是潼南县市级风景名胜区--定明山运河风景名胜区中著名的游览胜地。寺创于唐咸通年间(860-873年),初名"定名院",又名"南禅寺"。明朝在大雕像之上覆盖七重飞阁以蔽风雨,今尚完好,寺内古壁上存有历代名人题咏,其中飞霞、天开图画等,颇有艺术价值。景区内的摩岩饰金大佛高达27米,是全国最大的饰金大佛,居世界第8位。

大佛寺现在尚存大佛殿、观音殿、玉皇殿、鉴亭四座木质结构古建筑,多系清末遗物。其中大佛殿堪称壮观,殿高33米,依山傍水,高阁飞檐,结构独特。因大佛殿中有一尊释迦尼坐像一尊,周身贴金,金光灿灿。像高27米,结跏趺坐,头系螺髻,袒胸,套双领外衣,左手置于膝间,右手平胸,施无畏印,形态庄严肃穆,双目炯炯传神,气势尤为雄伟。故称之为大佛寺。大佛寺保存着从隋唐至今的儒家、佛家、道家造像104龛,700余尊,并有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朝廷重臣的题记、诗咏、碑碣、造像等83则;镏金楹联镌刻20则;水文题刻5则;景区内不仅金仙伟岸,而且怪石成趣、侠雨兴云、山清水秀、风景宜人。其中最著名的景观有:玉皇殿、观音殿、大佛殿、石磴琴声、鉴亭、顶天佛字、关羽像、救苦天尊、翠屏秋月、海潮音。

据碑记所载,潼南大佛始凿于唐朝末年,先凿佛首,北宋靖康丙午年(1126年)开雕佛身,至南宋绍兴辛末(1151年)全像竣工,前后历时二百多年,是石刻造像中罕见的珍品,为"蜀中四大佛"之一。寺院区内存有大小造像七百余躯,宋至清朝题刻碑碣83则,是重庆境内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另外,在大佛寺侧的崖壁上,集中了七个年号的洪水题记。题刻始刻于明,续有大明正德十四年、乾隆四十六年、同治十二年、光绪十五年、民国三十四年、1981年历次大洪水标记线和题记。此崖壁集多个年份不同的洪水题刻于一处,可以比较历次洪水在此境内的高程,对探索古代洪水的演变规律,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大佛寺传承法系为临济宗,传法兴寺祖师有释德修、释蒲智、释界远法师等。另外,道士王了知、居士邓利成亦为著名兴寺大德。大佛寺历史上曾重建三次,前两次(1151年、1278年)分别由邓利成、冯辑、清晖所建;最后一次是民国十一年重建。寺内有八丈金仙为镇寺之宝;乾隆临驾大佛寺时黄罗帐为重要文物;另有僧舍利塔一座,塔主是悟法禅师。

仙佛寺景点介绍篇三

彬县大佛寺石窟,是丝绸古道上一颗璀璨夺目的艺术明珠。位于陕西省彬县县城西10公里处的西兰公路(312)国道旁。唐初李世民时期的贞观年间开凿建成,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是中国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佛寺石窟依石山,傍泾水,凿岩为室,雕石成像。窟前堆土成台,曰:“明镜台。台上筑楼,雕梁画栋,飞檐挑角,雄伟壮丽,势入云端。

全寺共130孔洞窟,错落绵延在400米长的立体岩面上。其中有佛龛446处,大小造像1980尊。分四大部分组成,即大佛窟、千佛洞、佛洞、丈八佛窟等。

最值得一观的是大佛窟.一尊20米高的阿弥陀佛,跏趺坐于幽深空灵的石窟正中,美轮美奂,袒胸披衣,螺髻罩顶,两耳垂肩,月眉风眼,鼻直口阔。仰观金光灿灿的风腴面态,慈祥中透出威严,威严中又现慈祥。虔诚凝观,一股撼人的国量,透彻心扉。

这是陕西第一大佛。在全国各石窟大佛中,也位居前列。但若以精美完好论,则位居各佛之冠,且别具一格。气势磅礴,伟岸大度,充溢着伟人的博气象。有位专家在研究此大佛的论文中称:大佛造型与李世民相似。

侍立于大佛两侧的菩萨分别为观世音和大势至,与大佛合称为西方三圣.两尊菩萨身高均为17.6米也是非凡的艺术雕刻。各持法相,面相丰圆,佼秀慈雅,含蓄恬静.所着锦衣,流畅自如,其形其神,无不透谢出天国里的至善至美。

位天大佛窟东侧的千佛洞,则另具特色。此窟呈中心柱式结构。窟中主像为弥勒佛像,两边侍立的分别是弟子,菩萨,力士。(图8).除此各龛内大多为一佛二菩萨,或一佛两弟子两菩萨造像(图9、10)。尤其是众多的石雕菩萨造像,袒胸露腹,飘逸飞动显示出优美的大“s”造型,如歌似舞,楚楚动人(图11),游人会从中充分领略大唐时女性自由、活泼、开放的社会风尚。这些造像,多次被国外游客冠以“东方维纳斯”美称。

佛洞位于大佛窟西侧。释迦牟尼佛为主像。释氏的一侍胁为文殊菩萨稳骑雄狮背上,狮颈系铃、狮尾甩动,给人以长啸奔腾的感觉。

彬县大佛寺石窟目前已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胜地,有众多的海内外游客仰慕而至,每日络绎不绝。每年农历三月初八,是大佛寺的传统庙会,这一日,数万游客,香客,从四面八方如潮涌来,盛况空前。如今,随着大佛寺旅游区内一座座旅游服务设施的崛起,愈来愈多的游人来大佛寺饱览神游,从而为人生增添一段美好难忘的.回味。

仙佛寺景点介绍篇四

佛是一座山,山乃一尊佛,佛瑞坐于千朵莲花之中,千朵莲花护拥着千山大佛,大佛寺因千山弥勒大佛显应降临此地才得以胜名远扬,千山弥勒大佛以大佛寺而成弥勒道场。您来到大佛寺,这里的宗教文化氛围将会把您深深的吸引,弥勒文化、弥勒艺术,弥勒造像,弥勒千佛殿,您会被这分身千百亿的末来佛所护佑,深深的感觉到您并不十份熟悉的佛教故事和那种种让普通人难以体会的出家人宗教生活的神秘。更被那种人间净土般的环境而难以忘怀。

群山翠影,殿宇楼阁,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塔廊相卫,梵钟乐鸣,一声声佛号,一阵阵微风,这里是自然与人文文化的高度统一,弥勒千佛殿,叠檐重重,阁内的千尊弥勒正是依照佛经中所记载“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却不识。可谓是千佛一佛,一佛千佛,尊尊法相金身,彩分九色。溶汇了古印度,北齐、北魏古法雕塑技巧,将弥勒的法身,报身,化身之法相一一展现给世人,在庄严中体会出弥勒的慈容之心。这里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弥勒慈氏文化的宝库。

龙华法堂,坐落在大佛广场之中,是弥勒传在华林园龙华树悟道成佛向仙人讲道传法,三次渡化近三百亿的弘法宝地。

弥勒是楚文译音,又可译作“弥帝隶”、“梅低梨”等,弥勒是姓,亦可意译为“慈氏”世称“慈氏菩萨”。藏语称“强巴佛”蒙语称为“麦达勒”。

弥勒的名字,梵文读“阿逸多”意思是“无能胜”属于古印度天竺国人,当年释迦佛亲自为弥勒授记:“我从右肋生、汝弥勒从顶生。如我寿百岁、弥勒寿八万四千岁,我国土土、汝国土金。我国土苦、汝国土乐。”弥勒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后,开三番法会,度尽上、中、下三根众生。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次说法九十二亿人得罗汉果。龙华树又是龙宫的宝树、叶放千华。故而弥勒道场弘法之所,非龙华而难命其名。

广场南端,一座宝塔直指云天,这就是释迦如来舍利法堂及舍利宝塔所在地。

文档为doc格式

-->

-->

仙佛寺景点介绍篇五

各位游客:

大佛寺创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原名石城寺,宋初改名宝相寺,清初又称南明寺,民国十四年(1925)始称大佛寺。南朝齐永明三年(485),开窟凿小石佛千余尊,次年(486)扩开凿大石佛像,至梁天监十五年(516)石弥勒大像方始完工。隋开皇十七年(579),智者大师圆寂于大石佛像前。

大佛寺因石雕弥勒大佛像而名扬中外,民间称其为弥勒道场。大佛寺自明万历年间起,以临济为宗。

大佛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千佛院、大雄宝殿、大佛殿、地藏殿、西方殿、方丈殿、“智者大师纪念法塔”、两个放生池以及东西厢房等。

大佛寺与日本佛教天台宗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日本比睿山天台宗开祖最澄于唐贞元二十年(804)入唐求法,到此参学。大中七年(853),最澄的弟子义真之徒园珍、园载入唐历访名刹,于公元885年到石城寺。此后,日本佛教界凡到天台国清寺朝拜者,必到新昌大佛寺朝礼大佛和智者大师塔。

1983年,大佛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仙佛寺景点介绍篇六

张掖大佛寺源于汉晋,创于西夏,兴于元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千年名刹。东晋时期,涅盘宗师昙无谶到河西走廊一带弘法,涅盘教义在张掖广为传播。

西夏时期,国师嵬咩在“迦叶如来寺”故址掘得古涅盘佛像,并在原址重修寺院,建大雄宝殿,塑涅盘佛像,形成大佛寺雏形。宋元之际,宋恭宗赵显降元后曾避祸大佛寺,元始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懽贴睦尔据传都出生在大佛寺,忽必烈的生母别吉太后死后曾奉安大佛寺。

明洪武、宣德、成化和万历时期对大佛寺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和维修。当时的大佛寺主要建筑有前山门、牌楼、钟楼、东阳楼、西阳楼、金刚天王殿、卧佛殿、大乘殿、轮藏殿、弥陀千佛塔、后山门、内外圆殿、北庑、南庑及原迦叶如来寺遗存的建筑,仅东西中轴线上就有9座建筑,真正体现了“九五之尊”的`皇家气魄。明正统年间,英宗朱祁镇将《大明三藏圣教北藏》(共收经1621部,6361卷)颁赐大佛寺。时任钦差镇守甘肃等处总兵、御马监兼尚宝监太监、鲁安公王贵以名贵绀青纸和金银粉书写600卷一并入藏大佛寺。至此,大佛寺以大殿、大佛、大藏经名闻天下。

清康熙、雍正年间,张掖大佛寺虽屡有维修,但寺院已辉煌不再,开始走向衰败。著名诗僧卜舟于康熙末年重游大佛寺时感慨之余,写下了“那堪牲牧厂,驼马践苔斑”的诗句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发和西部大开放的实施,张掖大佛寺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为切实加强大佛寺保护,从1985年开始,原张掖市在大佛寺原址先后修复牌坊一座、钟鼓楼两座、山门一座、金塔殿一座、南北配殿各一座、大成殿一座、藏经殿一座,并修复了因地震损坏的土塔塔顶,使张掖大佛寺这座历经千年的西夏国寺,得以重现历史原貌。1986年,张掖市被国务院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1996年和2005年,张掖大佛寺先后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aaaa级旅游景区。

仙佛寺景点介绍篇七

坐落在浙江省新昌县西南的南明山。

大佛寺创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原名石城寺,宋初改名宝相寺,清初又称南明寺,民国十四年(1925)始称大佛寺。南朝齐永明三年(485),开窟凿小石佛千余尊,次年(486)扩开凿大石佛像,至梁天监十五年(516)石弥勒大像方始完工。隋开皇十七年(579),智者大师圆寂于大石佛像前。

大佛寺因石雕弥勒大佛像而名扬中外,民间称其为弥勒道场。大佛寺自明万历年间起,以临济为宗。您正浏览的文章由科教'fw。nseac。com整理,。

大佛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千佛院、大雄宝殿、大佛殿、地藏殿、西方殿、方丈殿、“智者大师纪念法塔”、两个放生池以及东西厢房等。

大佛寺与日本佛教天台宗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日本比睿山天台宗开祖最澄于唐贞元二十年(804)入唐求法,到此参学。大中七年(853),最澄的弟子义真之徒园珍、园载入唐历访名刹,于公元885年到石城寺。此后,日本佛教界凡到天台国清寺朝拜者,必到新昌大佛寺朝礼大佛和智者大师塔。

1983年,大佛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仙佛寺景点介绍篇八

张掖大佛寺位于张掖市西南隅,因寺内有中国最大的室内卧佛涅盘像而得名,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

景区对外开放的景点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万寿木塔、明代的弥陀千佛塔、钟鼓楼以及名扬西北的清代山西会馆。其中,大佛寺(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是该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西北内陆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

史载西夏国师嵬眻在此掘出一翠瓦覆盖的卧佛而初建大佛寺。现存建筑有大佛殿、藏经阁、土塔三处。大佛殿殿高33米,面阔9间,规模宏大。殿门两侧各镶以六平方米的砖雕一块,左为“登极乐天”、“西方圣境”,右为“入三摩地”、“袛园演法”。殿内有木胎泥塑佛像,金装彩绘,形态逼真,视之若醒,呼之则寐。卧佛身后塑十大弟子,两侧廊房塑十八罗汉,殿内四壁为《西游记》和《山海经》壁画。藏经阁内珍藏有明英宗颁赐的六千多卷佛经,经文保存完好,以金银粉书写的经文最为珍贵。寺后有一33.37米高的土塔,为张掖五行塔之一,其一、二层台座四隅各建一小塔,风格独特,为国内罕见。

张掖大佛寺被评审为4a级景区

这里有全国仅见的西夏少数民族宗教殿堂,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世所罕见的明代手书金经,还有数以千计的馆藏精品文物。在历史上大佛寺又是与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关系的古刹之一。据记载:笃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均出生于大佛寺。大佛寺经国家多次拨款修葺,被国家旅游局评审为4a级景区。今天已成为集文物收藏、陈列、展出、旅游、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大佛寺的历史文物。

1966年在卧佛腹内发现石碑、铜佛、铜镜、铜壶、佛经等,还有一块铅牌,记载了明成化年间在河西发生的一次地震,是供了河西地震史的新资料。1977年在大佛寺附属建筑金塔殿下出土的五枚波斯银币,则是古代中外贸外贸易往来的见证。此外,该寺碑有明宣宗《敕赐宝觉寺碑记》、明通政使穆来辅《重修宏仁寺碑记》等。寺中藏有《大藏经》等众多佛经。

仙佛寺景点介绍篇九

石佛寺位于乌镇西栅放生桥南面,昭明书馆遗迹西面,原来有一座古寺,叫石佛寺,又名福田寺。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乌镇石佛寺

导游词

,欢迎参考!

篇一:乌镇石佛寺导游词

石佛寺位于乌镇西栅放生桥南面,昭明书馆遗迹西面,原来有一座古寺,叫石佛寺,又名福田寺。寺中供有三尊古佛,每尊石佛有一丈六尺多高,用大理石雕刻而成,镌凿工巧,造型生动,堪称石雕艺术佳品。古人来此游览,曾留下这样赞美的诗句: 鼎立同根丈六躯, 斫山工匠世应无, 不知他日飞来意,较比鸿毛重几铢。 这寺中的石佛从何而来,游人当然“不知他日飞来意”但乌镇民间却有人知道这几尊石佛是怎么来的。

据传,天上的玉皇大帝,得知人间有苏杭二州,风景旄旎,胜似天堂,决定在这两处各建行宫一座,以便游玩作乐。一天,他从杭州派出四个石佛,前往苏州实地察看。四个石佛变成四个凡人,乘坐了一只从杭州开往苏州的烧香船。船摇到乌镇这个地方的时候,四个石佛从船舱里望出去一看,只见这里溪塘交叉,绿树成行;桃红李熟,风光秀丽。四个石佛以为苏州已经到了,打算先派一个上岸去在看一看。

船到乌镇西栅日晖桥附近,四个石佛中的一个对摇船的说:“船夫,我要上岸小解,请行个方便,在此停靠片刻。”船夫一中答应,立即扳梢靠船,撑篙搭跳,让客人上岸。谁知这个客人刚一跨上岸,只觉得那船,如释重负,陡然向上一升,浮高了好几寸。船夫惊厅地说:“这位乘客真重,好象个石菩萨!”船夫话音刚落,岸上那个人好似用了定身法似的,立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了。

船上那三个,见上岸的那个石佛真相已被船家点穿,忙推说要去拜访一个朋友,也急忙离船登岸,匆匆朝南面走去。这时,烧香船更浮高了不少,船上的得客都议论纷纷地猜测,说这四个人一定是神仙,是石菩萨。不久,日晖桥远景堍岸上的那个人,果然变成了一尊石佛立在那里。还有那三个,直到方生桥附近,也显了原形,变成了三尊石佛。消息传开以后,人们都说,佛落仙地,乌镇这地方风水好。

人们为了保住这块仙地,就在日晕桥堍给先上岸的那尊石像造了个小庙堂。又在方生桥南面,给三尊石佛造了个大寺庙,取名石佛寺,还在寺内挂上了一场面匾,上面写着“水上浮来”四个大字。

篇二:乌镇石佛寺导游词

乌镇西栅放生桥南面,昭明书馆遗迹西面,原来有一座古寺,叫石佛寺,又名福田寺。寺中供有三尊石佛,每尊石佛有一丈六尺多高,用大理石雕刻而成,镌凿工巧,造型生动,堪称石雕艺术佳品。古人来此游览,曾留下这样的赞美诗句:

鼎立同根丈六躯, 斫山工匠世应无;

不知他日飞来意, 较比鸿毛重几铢。

这寺中的石佛从何而来?游人当然“不知他日飞来意。”但乌镇民间却有人知道这几尊石佛的来历。

据传,天上的玉皇大帝得知人间有苏杭二州,风景旖旎,胜似天堂,决定在这两处各建行宫一座,以便游玩作乐。一天,他从杭州派出四位石佛,前往苏州实地察看。四位石佛变为四个凡人,乘坐一只从杭州开往苏州的烧香船。当船摇到乌镇这个地方的时候,四位石佛从船舱里往外一望,只见这里溪塘交叉,绿树成行;桃红柳绿,风光秀丽。四位石佛以为苏州到了,打算先派一位上岸去看看。船到乌镇西栅日晖桥边,一位石佛对摇船的说:“船老大,我要上岸小解,请行个方便,在此停靠片刻。”船夫一口答应,立即扳艄靠船,撑篙搭跳,让客人上岸。谁知这个客人刚一跨上岸,船上的人只觉得船身如释重负,徒然向上一升,浮高了好几寸。船夫惊奇地说:“这位乘客真重,好象个石菩萨。”

船夫话音刚落,岸上那位客人就象中了定身法一样,立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了。留在船上的那三位,见上岸的石佛真相已被船家点穿,忙推说要去拜访朋友,也急忙离船登岸,匆匆往南而去。这时烧香船更是浮高了一大截,船上的香客议论纷纷地猜测,说这四个人莫非是神仙,是石菩萨。不久,日晖桥堍的那一位,果然变成了一尊石佛立在那里。其他三位,走到放生桥附近,也显了原形,变成了三尊石佛。消息传开后,人们都说,佛落仙地,乌镇这地方风水好。人们为了保住这块仙地,就在日晖桥堍给先上岸的那位石佛建了一座小庙堂,又在放生桥南面,给三尊石佛造了座大寺庙,取名“石佛寺”。还在寺内挂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水上浮来”四个大字。

从此每年春天香市季节,总有不少善男信女到寺内顶礼膜拜。特别是从杭州烧香回来的那些苏州、常州香客们,路过乌镇时,总要靠船上岸,到石佛寺去烧“回头香”,据说这是为了向几位石佛致歉。可惜,这座古寺连同里面的三尊石佛,在十年动乱中毁于一旦,茅盾先生得知石佛寺等乌镇古迹被毁的情况后,曾在给故乡的一首词中写道:“往昔风流嗟式微,历史经验记取。”表示了对遭毁古迹的痛惜之情。

篇三:乌镇石佛寺碑考

在乌镇石佛寺内,新近发现有一寺碑。该碑长1.8米,宽为1.22米,厚度约0.35米,碑文上方雕有龙的图案。据寺内主持释惟光介绍,当时此碑搬移时不慎掉地破损一角,今后拟筑碑亭予以陈列保护起来。

这块质地为石灰岩的寺碑,为清康熙年间所立,碑文《重修寿圣禅寺序》由进士徐汝峄所撰。碑文为阴刻,楷书,字体工整清秀。因久经风化,此前又曾作为建筑拌灰料之用,故碑面水泥结块,又因遭爆竹炸后黑迹弥漫,故字迹已模糊难认。但结尾处的碑刻文字尚能辨别:“传临正宗二十三世卓岩汇禅师立石。赐进士出身提督河南学政里人徐汝峄和南谨撰。赐进士内阁中书舍人里人孔传忠合年书丹。康熙五十二年四月。”

从碑文看,这块《重修寿圣禅寺序》碑是由寿圣寺主持卓汇(《乌镇镇志》载为“超汇”)于清康熙五十二年(即公元1720xx年)所立,距今已有290余年的历史。

据方志考,撰写碑序的里人徐汝峄,字泗瞻、号桐同,乌镇人。康熙十一年举人,初任夏泽县令,二十一年进士,任户部主事、三十九年晋户部员外郎,后任河南学政,年八十卒。着有《一枝萋诗集》、《拥膝斋笔谈》、《梦游草》等书行世。

楷书碑文的另一位“里人”,乌镇镇志“人物传”也有载:孔传忠,字贯原,号恕甫。康熙四十四年举人,授知盂县,四十八年中进士,署平定州事,至雍正三年,巡抚力荐擢任解州知州。前后历官十年,情操为人所称。

尽管《重修寿圣禅寺序》全文尚未译出,但此碑不仅仅是近三百年来乌镇历史上的石刻文物,而是传承着自南朝梁代以来相关寿圣塔院的人文历史。笔者建议应及时加以保护,笔者在细译碑文时曾有寺僧、信众反映,今春已有6个盗偷文物之徒光顾该寺,奈因石碑体大而重又被及时发现才未得手,特此呼吁有关主管部门立即予以收存,以防遭窃。

-->

仙佛寺景点介绍篇十

新昌大佛寺位于新昌县城西南,在南明山与石城山之间的山谷之中。

寺内有大弥勒佛石像,寺外有隐鹤洞、锯开岩、濯缨亭、俊貌石、石棋坪、放生池及一些摩崖石刻等胜景。

寺始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0),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为全国重点寺院之一。

寺院依山而建,正面外观5层,寺内高大雄伟,巨大的弥勒佛石像正面趺坐于大殿正中。

这座巨大的石像,雕凿于悬崖绝壁之中,历时约30年才全部雕成,为江南早期石窟造像代表作。

佛像高大巍峨、气势磅礴,经测定,石佛座高2.4米,正面趺坐像高13.2米,阔15.9米,两膝相距10.6米,耳长2.7米,两手心向上交置膝间,掌心可容10余人。

大佛寺西北约300米处还有一小刹名“千佛院”,院内有佛千尊,每尊长约7寸,宽近5寸,排列整齐,个个神采飞逸,充分反映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无穷智慧与高度的艺术水平。

新昌大佛寺中有一尊卧佛,处于卧佛寺中,为亚洲第一大卧佛。

大佛寺位于新昌“千仞壁立,嵯峨怪石,环布如城”的石城山。

大佛寺建寺历史悠久,在佛教界享有很高的地位,曾是我国佛学研究和传播中心之一。

坐落在浙江省新昌县西南的南明山。

大佛寺创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原名石城寺,宋初改名宝相寺,清初又称南明寺,民国十四年(1925)始称大佛寺。

南朝齐永明三年(485),开窟凿小石佛千余尊,次年(486)扩开凿大石佛像,至梁天监十五年(516)石弥勒大像方始完工。

隋开皇十七年(579),智者大师圆寂于大石佛像前。

大佛寺因石雕弥勒大佛像而名扬中外,民间称其为弥勒道场。

大佛寺自明万历年间起,以临济为宗。

大佛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千佛院、大雄宝殿、大佛殿、地藏殿、西方殿、方丈殿、“智者大师纪念法塔”、两个放生池以及东西厢房等。

大佛寺与日本佛教天台宗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

日本比睿山天台宗开祖最澄于唐贞元二十年(804)入唐求法,到此参学。

大中七年(853),最澄的弟子义真之徒园珍、园载入唐历访名刹,于公元885年到石城寺。

此后,日本佛教界凡到天台国清寺朝拜者,必到新昌大佛寺朝礼大佛和智者大师塔。

1983年,大佛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佛是一座山,山乃一尊佛,佛瑞坐于千朵莲花之中,千朵莲花护拥着千山大佛,大佛寺因千山弥勒大佛显应降临此地才得以胜名远扬,千山弥勒大佛以大佛寺而成弥勒道场。

您来到大佛寺,这里的宗教文化氛围将会把您深深的吸引,弥勒文化、弥勒艺术,弥勒造像,弥勒千佛殿,您会被这分身千百亿的末来佛所护佑,深深的.感觉到您并不十份熟悉的佛教故事和那种种让普通人难以体会的出家人宗教生活的神秘。

更被那种人间净土般的环境而难以忘怀。

群山翠影 ,殿宇楼阁,雕梁画栋,斗拱飞檐,塔廊相卫,梵钟乐鸣,一声声佛号,一阵阵微风,这里是自然与人文文化的高度统一,弥勒千佛殿,叠檐重重,阁内的千尊弥勒正是依照佛经中所记载“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却不识。

可谓是千佛一佛,一佛千佛,尊尊法相金身,彩分九色。

溶汇了古印度,北齐、北魏古法雕塑技巧,将弥勒的法身,报身,化身之法相一一展现给世人,在庄严中体会出弥勒的慈容之心。

这里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弥勒慈氏文化的宝库。

龙华法堂,坐落在大佛广场之中,是弥勒传在华林园龙华树悟道成佛向仙人讲道传法,三次渡化近三百亿的弘法宝地。

弥勒是楚文译音,又可译作“弥帝隶”、“梅低梨”等,弥勒是姓,亦可意译为“慈氏”世称“慈 氏菩萨”。

藏语称“强巴佛”蒙语称为“麦达勒”。

弥勒的名字,梵文读“阿逸多”意思是“无能胜”属于古印度天竺国人,当年释迦佛亲自为弥勒授记:“我从右肋生、汝弥勒从顶生。

如我寿百岁、弥勒寿八万四千岁,我国土土、汝国土金。

我国土苦、汝国土乐。”弥勒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后,开三番法会,度尽上、中、下三根众生。

初会说法九十六亿人得阿罗汉;第二会说法,九十四亿人得阿罗汉;第三次说法九十二亿人得罗汉果。

龙华树又是龙宫的宝树、叶放千华。

故而弥勒道场弘法之所,非龙华而难命其名。

广场南端,一座宝塔直指云天,这就是释迦如来舍利法堂及舍利宝塔所在地。

-->

仙佛寺景点介绍篇十一

各位游客们:

大家好,我是导游xx,欢迎来到浙江大佛寺,一起去看看这里的美景吧!

浙江大佛寺坐落在浙江省新昌县西南的南明山,大佛寺创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原名石城寺,宋初改名宝相寺,清初又称南明寺,民国十四年(1925)始称大佛寺。南朝齐永明三年(485),开窟凿小石佛千余尊,次年(486)扩开凿大石佛像,至梁天监十五年(51)石弥勒大像方始完工。隋开皇十七年(579),智者大师圆寂于大石佛像前。

大佛寺因石雕弥勒大佛像而名扬中外,民间称其为弥勒道场。大佛寺自明万历年间起,以临济为宗,大佛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千佛院、大雄宝殿、大佛殿、地藏殿、西方殿、方丈殿、“智者大师纪念法塔”、两个放生池以及东西厢房等。

大佛寺与日本佛教天台宗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日本比睿山天台宗开祖最澄于唐贞元二十年(804)入唐求法,到此参学。大中七年(853),最澄的弟子义真之徒园珍、园载入唐历访名刹,于公元885年到石城寺。此后,日本佛教界凡到天台国清寺朝拜者,必到新昌大佛寺朝礼大佛和智者大师塔。

1983年,大佛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前来游玩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好了,各位亲爱的团友,今天的`游览在这结束了,感谢大家的配合与支持!希望下次还能一起到这里来游玩。

仙佛寺景点介绍篇十二

我的故乡有座寺,寺名曰:大佛寺。以前从未进到过寺里,只是后来姐姐的新家离大佛寺不到一百米远,我才在偶然的一个机会下参观了一回。

大佛寺算得上历史悠久,唐朝末年就雕刻落成。寺院依山而建,寺前是一条水泥路,水泥路外边是一条小溪,小溪对面就是镇里的集市。寺前并没有路,只有十几米高的.石壁,壁上雕刻着几个醒目大字:南无阿弥陀佛。在石壁的东侧有一条很长的走廊,弯曲的走廓直通寺院。

我去的时候正值桂花开,走进寺院,拾阶而上,微风里似来丝丝桂花香,香而不腻。院里曾用水泥浇过,由于来客去的地方都差不多,那些没有人经过的地方,长出的小草把水泥都拱得面目全非。一抬头,便是宏伟的大雄宝殿。宝殿为红柱红瓦,高挂的两个大红灯笼也红得显眼。殿门前两石狮口含石宝珠,眼神犀利,威武的守护在那里。石狮前也有两棵较小的桂花树,据别人说,这些都是破山祖师亲自栽种的。宝殿左边是三层的木造楼,看样子挺新,应该没有更换多少年。宝殿右边的几米高的石基上建有两层木楼,此楼为藏经楼。

也许我来的也不是时候,寺里相对较冷清,听同行人说要是在比较特别的日子里来这里,这里一家是人山人海。殿门前的几步石阶长出了一层浅浅的青苔,这可能不止与游人走得少的原因,还可能与这里气候湿润有关吧。

走进大雄宝殿,巨大的镀金佛像映入眼帘。佛像完全雕凿在整体悬崖巨石上,雄伟壮观。佛像身高10。8米、佛座宽6米左右,手捧着巨大的红色佛珠,脚盘起来约有3米宽。佛的整体,雕工精细,线条清晰。佛面神态安和,两耳垂肩,眉慈目善。这就是巴蜀境内仅次于乐山大佛的第二大佛,现为重庆市第一大佛。

我欣赏这里的建筑,以及这里给人一种历史文化的熏陶带来的美。但,我喜欢这里,并不代表我信佛。

仙佛寺景点介绍篇十三

大佛寺,又名大佛禅寺,位于浙江省新昌县城南明街道,始建于东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新昌大佛寺的

导游词

,欢迎大家的阅读

各位游客们: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小秋,今天我们来到位于新昌县城西南的大佛寺。

大佛宝像坐落在石城山仙髻岩的一穴石窟之内,石窟之外有建筑宏伟的大雄宝殿。殿外流水淙淙,殿内香雾缭绕,是大佛寺的核心区域。大佛宝像座高2米,身高13.74米,头部高4.8米,耳长2.8米,鼻长1.48米。整个造像比例协调,充分考虑了人们观赏的视角,被学界称之为“江南第一大佛”。

穿过隧道就来到出口处,出口外是一个硅化木石林公园,整个公园几乎是一个恐龙园,有三角龙、翼龙、霸王龙。

大佛寺就游到这里,下面向第二个目的地进发。

各位游客们:大家好,我是导游小明,欢迎来到浙江大佛寺,一起去看看这里的美景吧!

浙江大佛寺坐落在浙江省新昌县西南的南明山,大佛寺创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原名石城寺,宋初改名宝相寺,清初又称南明寺,民国十四年(1925)始称大佛寺。南朝齐永明三年(485),开窟凿小石佛千余尊,次年(486)扩开凿大石佛像,至梁天监十五年(516)石弥勒大像方始完工。隋开皇十七年(579),智者大师圆寂于大石佛像前。

大佛寺因石雕弥勒大佛像而名扬中外,民间称其为弥勒道场。大佛寺自明万历年间起,以临济为宗,大佛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千佛院、大雄宝殿、大佛殿、地藏殿、西方殿、方丈殿、“智者大师纪念法塔”、两个放生池以及东西厢房等。

大佛寺与日本佛教天台宗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日本比睿山天台宗开祖最澄于唐贞元二十年(804)入唐求法,到此参学。大中七年(853),最澄的弟子义真之徒园珍、园载入唐历访名刹,于公元885年到石城寺。此后,日本佛教界凡到天台国清寺朝拜者,必到新昌大佛寺朝礼大佛和智者大师塔。

1983年,大佛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前来游玩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好了,各位亲爱的团友,今天的游览在这结束了,感谢大家的配合与支持!希望下次还能一起到这里来游玩。

-->

仙佛寺景点介绍篇十四

乌镇西栅放生桥南面,昭明书馆遗迹西面,原来有一座古寺,叫石佛寺,又名福田寺。寺中供有三尊石佛,每尊石佛有一丈六尺多高,用大理石雕刻而成,镌凿工巧,造型生动,堪称石雕艺术佳品。古人来此游览,曾留下这样的赞美诗句:

鼎立同根丈六躯,斫山工匠世应无;

不知他日飞来意,较比鸿毛重几铢。

这寺中的石佛从何而来?游人当然“不知他日飞来意。”但乌镇民间却有人知道这几尊石佛的来历。

据传,天上的玉皇大帝得知人间有苏杭二州,风景旖旎,胜似天堂,决定在这两处各建行宫一座,以便游玩作乐。一天,他从杭州派出四位石佛,前往苏州实地察看。四位石佛变为四个凡人,乘坐一只从杭州开往苏州的烧香船。当船摇到乌镇这个地方的时候,四位石佛从船舱里往外一望,只见这里溪塘交叉,绿树成行;桃红柳绿,风光秀丽。四位石佛以为苏州到了,打算先派一位上岸去看看。船到乌镇西栅日晖桥边,一位石佛对摇船的说:“船老大,我要上岸小解,请行个方便,在此停靠片刻。”船夫一口答应,立即扳艄靠船,撑篙搭跳,让客人上岸。谁知这个客人刚一跨上岸,船上的人只觉得船身如释重负,徒然向上一升,浮高了好几寸。船夫惊奇地说:“这位乘客真重,好象个石菩萨。”

船夫话音刚落,岸上那位客人就象中了定身法一样,立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了。留在船上的那三位,见上岸的石佛真相已被船家点穿,忙推说要去拜访朋友,也急忙离船登岸,匆匆往南而去。这时烧香船更是浮高了一大截,船上的香客议论纷纷地猜测,说这四个人莫非是神仙,是石菩萨。不久,日晖桥堍的那一位,果然变成了一尊石佛立在那里。其他三位,走到放生桥附近,也显了原形,变成了三尊石佛。消息传开后,人们都说,佛落仙地,乌镇这地方风水好。人们为了保住这块仙地,就在日晖桥堍给先上岸的那位石佛建了一座小庙堂,又在放生桥南面,给三尊石佛造了座大寺庙,取名为“石佛寺”。还在寺内挂了一块匾额,上面写着“水上浮来”四个大字。

从此每年春天香市季节,总有不少善男信女到寺内顶礼膜拜。特别是从杭州烧香回来的那些苏州、常州香客们,路过乌镇时,总要靠船上岸,到石佛寺去烧“回头香”,据说这是为了向几位石佛致歉。可惜,这座古寺连同里面的三尊石佛,在十年动乱中毁于一旦,茅盾先生得知石佛寺等乌镇古迹被毁的`情况后,曾在给故乡的一首词中写道:“往昔风流嗟式微,历史经验记取。”表示了对遭毁古迹的痛惜之情。

仙佛寺景点介绍篇十五

张掖大佛寺始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就是公元1098年,踞现在已有900多年了。它的名称几度更改,曾称作“迦叶如来寺”、“宝觉寺”、“弘仁寺”等,因寺内塑有著名的室内大卧佛,所以老百姓叫它“卧佛寺”、或“大佛寺”。

大佛寺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1098年),寺内安放有国内最大的室内卧佛,也就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涅磐像。他安睡在大殿正中高1.2米的佛坛之上,佛身长34.5米,肩宽7.5米,耳朵约4米,脚长5.2米。大佛的一根中指就能平躺一个人,耳朵上能容八个 张掖大佛寺人并排而坐,可见塑像何等的庞大了。

大佛寺景区位于甘肃省张掖城西南隅,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处重要名胜古迹群,它又是历史文化名城金张掖的标志性建筑。景区对外开放的景点有建于西夏的大佛寺、隋代的万寿木塔、明代的弥陀千佛塔、钟鼓楼以及名扬西北的清代山西会馆。其中,大佛寺(甘州区博物馆所在地)是该景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为西北内陆久负盛名的佛教寺院,素称"塞上名刹,佛国胜境"。寺内古建林立,古树参天,碧草成荫,环境优美。

景区级别:4a级景区

这里有全国仅见的西夏少数民族宗教殿堂,亚洲最大的室内泥塑卧佛,世所罕见的 张掖大佛寺明代手书金经,还有数以千计的馆藏精品文物。在历史上大佛寺又是与西夏、元朝王室有密切关系的古刹之一。据记载:笃信佛教的西夏太后常到大佛寺居住。元世祖忽必烈和元顺帝妥欢贴睦尔均出生于大佛寺。大佛寺经国家多次拨款修葺,被国家旅游局评审为4a级景区。今天已成为集文物收藏、陈列、展出、旅游、民族风情为一体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标签:最新   佛寺   景点   介绍   大佛   导游   实用   15篇  

本文永久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