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八年级消息二则课文原文笔记(汇总8篇)

分类:范文大全日期:2024-02-10 22:13:56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年级消息二则课文原文笔记篇一

从台式电脑到笔记本电脑,再到掌上电脑;从扇子到电风扇,再到空调;从自行车到小汽车,再到飞机……时代的脚步愈来愈快,几乎是一天一个新面貌,为了配合时代的脚步,社会生活的脚步也快起来了,营造出了一个个令人兴奋的社会新风象。

最近,社会上拉开了“乐于助人”的新风象。星期六,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位捐煎饼的好人。情是这样的,煎饼是沂源老百姓特别是老年人喜欢吃的主食,从,沂源县南麻镇敬老院的老人们,每天都能吃到一个好心人送的煎饼,这个好心人每隔三四天就送一次煎饼,一次送二三十斤,而且每次都不登记留名。最近,这个送了十几年煎饼的好心人突然不来了,正当敬老院的工作人员猜测时,敬老院突然接到了县里慈善总会的电话,叫他们去领小米面和煎饼,去了以后,他们才知道这些东西就是那位好心人捐献的。后经院县慈善会办公人员询问,才知道这位“煎饼好人”的真名叫江照云,是一个摊煎饼的人,家中并不富有,摊一张煎饼才赚几分钱,除了生活费,其它的钱他全捐出去了,她还陆续向灾区,贫困学生捐出了十多万元的善款呢!这是个非常具体的例子,我们要向这个叫“江照云”的好心人学习,乐于助人。

再谈谈我们生活中的事情吧。最近都在讨论一个“文明美德”的话题,我们学校也不例外,那么,中小学生要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我觉得首先要避免“三脏”,不乱扔垃圾,使环境脏;不讲粗话,使自己嘴巴不脏;还要讲卫生,爱干净,不能身上脏。其次,要做到:积极劳动,勤俭节约,尊老爱幼,团结友爱,诚实守信和力争上游。最后还要做到衣着整洁得体哦!

乐于助人会让这个世界充满爱的温暖,文明美德是我们中国的优良传统,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这两点,大家一起加油努力吧!

八年级消息二则课文原文笔记篇二

“各位好!,我姓金,叫金旦旦,将来便是大伙儿的主任了!”你是否还记得那时候金老师那开朗灿烂的微笑,欢快的语气,都深深地的印在了我的脑子里。

金老师的开朗,是大家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到的。

还记得六年级上册时,大家参与的丛林野战cs,我与一些同学们分到蓝队,而金老师则在绿队,潘竞成便高声叫起來:“打进金老师,万岁!”

“好呀,来吧,我等待!”金老师用她那惯有的微笑回复着。

“砰!砰!”几声枪声划过天上,小公园攻守站开始了,大家先守。一开始,金老师就向大家这里进行了强烈枪击,但还行没人被射到。“嘻嘻,打不中,打不中!金老师你的枪法太烂了!一枪都没击中!哈哈哈哈!”潘竞成马上逐渐做鬼脸,挑衅金老师。

“嘀嘀嘀嘀——”一阵被击中后的响声传出,嘻嘻,金老师被潘竞成击中了!金老师马上惊叫着跳到一边。“嘿嘿,我击中金老师了!”潘竞成高兴得大喊。

正当性大家勤奋留意前边的情况下,金老师悄悄地绕到大家的后边,“砰!嘀嘀嘀嘀嘀——”呀,潘竞成被金老师击中了!“教师,您好阴险啊!”潘竞成作倒地状高喊。

“嘻嘻嘻嘻嘻,被我击中了吧!”金老师笑得像一只偷了腥的猫一般,双眼都眯在了一起。

潘竞成马上像与金老师对到了一般,拿着枪狂乱地扫射她,金老师马上“阵亡”了,但她仍然笑得那麼开朗灿烂,看见大家的攻守战,还时常的给绿队给油。“金老师,你偏心啊啊啊!”潘竞成又高喊起來。

“嘻嘻,我原本便是绿队的人,自然要给绿队给油喽!”金老师笑得很开心,她高声回应了潘竞成的难题。

“啊,时间到了,大伙儿也都回去吧!”金老师在完毕时仍然维持着她那漂亮又开朗灿烂的微笑,令大家都高兴了起來,成群结队地回家。

实际上,无论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学习中,金老师一直都用她那灿烂开朗的微笑激励着大家。团体操的排练,她用这微笑告知我们要勤奋;英语考试的考试成绩出来时,她用那微笑激励大家继续前进往上;在运动会上,她也是用那太阳一样的微笑鼓励着每一个上场比赛的选手要给油。她的微笑,实际上在不知不觉,早已深深刻在了大家的脑子里,始终不容易散去。

八年级消息二则课文原文笔记篇三

第一轮摸清初中数学内容的脉络,开展基础知识系统复习。

按初中数学的体系,可以把内容归纳成八个单元:(1)数与式{实数、整式、分式、二次根式},4课时;(2)方程(组)与不等式(组){一次方程(组)、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15课时;(3)函数与统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统计},10课时;(4)三角形,5课时;(5)四边形,5课时;(6)相似形,5课时;(7)解直角三角形,3课时;(8)圆,5课时。

复习为基础知识的单元、章节复习。通过第一轮的复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形成明晰的知识网络和稳定的知识框架。我们从双基入手,紧扣中考知识点来组织单元过关。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实行严格的单元过关,对c层和b层的部分学生实行勤查、多问、多反复的方式巩固基础知识,在知识灵活化的基础上,还注重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考有近70分为基础题,若把中档题和较难题中的基础分计入,占的比值会更大。所以在应用基础知识时应做到熟练、正确、迅速。上课不能只听老师讲,要敢于质疑,积极思考方法和策略,应通过老师的教,自己“悟”出来,自己“学”出来,尤其在解决新情景问题的过程中,应感悟出如何正确思考。

第一轮复习在四月中旬必须完成任务,安排八次分单元的测试,如有必要,再安排一次月考。

第一次测试:数与式负责人:易桂荣

第二次测试:方程(组)与不等式负责人:文琳

第三次测试:函数与统计负责人:尹涛

第四次测试:三角形负责人:杨顺华

第五次测试:四边形负责人:易桂荣

第六次测试:相似形负责人:尹涛

第七次测试:解直角三角形负责人:文琳

第八次测试:圆负责人:杨顺华

月考负责人:易桂荣

第二轮针对热点,抓住弱点,开展难点专题复习。

这一轮复习我们打破章节界限实行大单元、小综合、专题式复习。第二轮复习绝不是第一轮复习的压缩,而是一个知识点综合、巩固、完善、提高的过程。复习的主要任务及目标是完成各部分知识的条理、归纳、糅合,使各部分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力求实现基础知识重点化,重点知识网络化,网络知识题型化,题型设计生活化。

在这一轮复习中,要以数学思想、方法为主线,学生的综合训练为主体,减少重复,突出重点。在数学的应用方面,注意数学知识与生活、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穿插专题复习(如图表信息专题,3课时;经济决策专题,4课时;开放性问题,5课时;方案设计型问题,4课时;探索性问题,4课时;等),向学生渗透题型生活化的意识,以次提高学生对阅读理解解题的理解能力。

狠抓重点内容,适当练习热点题型。多年来,初中数学的“方程”、“函数”、“直线型”一直是中考重点内容。“方程思想”、“函数思想”贯穿于试卷始终。另外,“开放题”、“探索题”、“阅读理解题”、“方案设计”、“动手操作”等问题也是近几年中考的热点题型,这些中考题大部分来源于课本,有的对知识性要求不同,但题型新颖,背景复杂,文字冗长,不易梳理,所以应重视这方面的学习和训练,以便熟悉、适应这类题型。

这一阶段,让学生每人手头一本2007年全国各地中考试题汇编,让有能力的学生从这些中考试题中找到出题的方向、类型、难度,让他们更好的适应中考的要求。

第二轮复习在五月中旬必须完成任务,安排一次月考和一次跟踪考,及时发现漏洞,补上缺口。

月考负责人:杨顺华

跟踪考负责人:尹涛

第三轮知识、能力深化巩固的阶段。

复习资料的组织以中考题及模拟题为主,回扣教材,查缺补漏,进行强化训练。模拟考的组织:五月底前组织三到四次全年级的模拟,要求出题老师以2007年桂林市中考难度标准为模板,让学生适应中考试题难度。同时,要教给学生一些必备的应试技巧和方法,学会如何答题才能得分,适应中考试题的评分标准,使学生有足够的自信从容地面对中考。

让学生了解中考方面的有关政策,避免复习走弯、走错路。让学生认真研读《中考考试说明》,领会、看清考试范围,重点研究样题的参考答案中的评分标准,对于每一个得分点要牢记于心,避免解题中出现“跳步”现象。

由于考前的学习较为紧张,往往有部分学生易焦虑、浮躁,导致学习效率下降,在此阶段还应注意对学生的心态及时作出调整,使他们能以最佳的心态参加中考。

模拟测试卷的选择:(1)桂林市2006年中考试题

(2)桂林市2007年中考试题

(3)其它省市的中考试题

八年级消息二则课文原文笔记篇四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消息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掌握新闻的特点、结构形式。

3、理清新闻的内容、要素、结构,体会语言的真实准确。

情感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新闻这一体裁接触的比较少,因此要先把新闻的文体知识向学生介绍清楚,然后理论和文章相结合,更好更深入的理解文本。

3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难点: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体会新闻语言的准确性、简洁性。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消息。

俗话说:足不出户,能知天下事。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依靠什么知晓天下大事呢?生答:“新闻联播”、《人民日报》等。

是的,我们通过电视、报纸、网络等途径知道天下大事,了解世界变化。那第1课属于哪种类型的报刊文章?生答:新闻、消息。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这则新闻:《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明确学习目标

二、了解新闻知识,把握结构特点。

(一)新闻的概念

新闻是满足人们信息传播与交流需求的一种实用性文体,是新闻作者对新近发生、发现的事实的报道。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

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络等一切传媒上的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包括消息、通讯、特写、人物专访、调查报告、新闻评论、社论、报告文学等。

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即用简明扼要的文字,及时迅速地向公众告知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事实。

(二)新闻的结构

新闻的结构由五部分构成,即标题(分为:正标题、副标题、引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高度概括已经发生的新闻事实。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一般包括主标题、副标题、引标题。主标题:概括和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引标题:提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副标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作内容提要。

主体:是新闻的主干部分。承接导语之后,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的所概括的内容,表现新闻的主题思想。

背景:是新闻的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结语:是新闻的最后一段落或最后一句话。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三、朗读新闻,把握结构

(一)分析本消息的结构

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标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二十二日二时电】(电头)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导语)

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主体)

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结语)

(二)新闻的电头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2日2时电”属于新闻的什么?在新闻中起什么作用?

答:是新闻的电头。交代了通讯社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

电头的作用:表明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三)著名通讯社名称

新华社(中国)美联社(美国)路透社(法国)

塔斯社(俄罗斯)共同社(日本)

(四)新闻的要素

1、六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2、分析新闻的六要素。

这是一篇动态消息,请指出本文所包含的五个要素。

时间:二十一日。

地点:长江前线。

人物:敌我双方。

事件起因:解放军渡江解放全中国。

事件结果: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

(五)新闻在表达方式上的特点:

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

四、研读课文,品味语言

(一)字斟句酌,体会新闻的特点。

不行。因为新闻必须具有真实性。

2、那么,等所有大军渡江胜利以后再写新闻发表,不可以吗?

不可以,因为这样的好消息必须及时告诉给全国人民。新闻必须具有及时性。

(二)品析语言,领悟情感。

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等词语描绘了国民党反动派的防线崩溃。万船齐放、直取(对岸)、突破(地阵)、占领、进击、英雄式的战斗等描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英勇”流露出作者对人民解放军的赞美之情。

拓展延伸。

1、介绍作者: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的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卓越的领导者,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开拓者,是近代以来中国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毛泽东被视为是现代世界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时代杂志将他评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100个人物之一。

2、2、欣赏名句

毛泽东最广为流传的几句话:

最鼓舞人心的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最豪迈最傲气的一句话--一切反对派都是纸老虎!

一条千古不变的真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最谦虚的一句话--这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最震撼人心的一句话--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最充满信任的一句话--你办事我放心!

最无奈的一句话--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当堂检测

一、填空。

1、新闻的主要结构有:标题、导语、主题

2、新闻的特点:传播性、真实性、时效性

“胜利南渡”点明了:渡江已取得胜利

二、语言运用。

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信息。

为了引导学生文明健康上网,目前由成都市教育局、共青团成都市委和清华同方科技有限公司三方主办的“绿色上网”万人签名活动,在成都三原外国语学校举行。活动当天,三原师生制作了1600多件征文作品和电脑软件。参加活动的同学一致表示,要文明健康上网,远离精神污染。有“绿色上网”万人签名活动在三原外国语学校举行。(意思对即可)

三、作业。

请你就校园内发生的事情拟写一则消息,200字左右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准确认读并理解“锐不可当、业已、绥靖、阻遏”等词语。

2.了解新闻消息的特点,明确新闻结构的五部分。

3.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课文,把握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2.通过朗读,体会本文语言的准确、简洁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进对新中国创建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学习革命前辈英勇奋斗的精神。

2.认识渡江胜利与解放南阳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所作的贡献,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教学重点: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新闻消息的一般特点。

2.分析文章的谋篇布局,注意划分层次,理清思路,注意前后内容的联系。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2.培养学生阅读探究的能力。尝试新闻写作。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走进新闻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学生回答广播、网络、电视、报刊以及他人的传话等,教师引出新闻。)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今天,就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朗读第一则新闻,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气势,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表现了我军战士英勇善战、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快速默读第一则新闻,理清结构和要素。

(1)新闻的结构: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主体:二十日夜起,……课文最后。

第一层(二十日夜起……已渡过三十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地点、人数。

第二层(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的情况,并加以评价

第三层(汤恩伯认为……结束):写东路军渡江的情况。

(2)新闻的要素(即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解放军横渡长江,进而解放全中国;经过——分三路横渡长江;结果——人民解放军全线告捷(渡过35万人,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

3朗读第一则新闻,回答问题。

(1)标题中的“百万”是实数还是虚数?

百万是实数。其中东路军、西路军各35万,中路军30万。可见新闻的真实性很重要。

(2)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总领了全文?

从渡江的作战兵力、详细区域和战役的全局情况三个方面来总领了全文。

(3)三路大军为何不以地点为序从东往西或从西往东?采用现在的顺序有什么考虑?

本文依时叙事,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最后详说东路激战,文势涌起高潮:东路军的战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我东路军进展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本文中的议论句(此种情况……都很泄气)有何作用?

这处议论透彻、精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三、品读课文,品味语言

1比较阅读甲、乙两句话,体会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甲: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了三十万人。

乙: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越过”只写出了“经过”,“突破”表现了经过战斗所取得的进展。“到达”只表示一般的“到了”“抵达”之意,“渡至”则表现的是“从水路进军,来到了……”“共”只表示一般的总结性的统计,“二十四小时内即已”强调了时间之短、进军之神速。所以,乙句的语言更加准确恰当。

2比较阅读甲、乙两句,结合加点词说说表达效果。

甲:现在,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剩下的二十三日可渡完。

乙: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现在”与“至发电时止”相比,后者时间概念更确切,且有“战势发展迅速,我军胜利进军”的豪迈之情蕴含其中。“剩下的”容易产生误解,是人员,还是物资?“余部”是军事术语,在这里指还未渡江的部队,这个词用在报道战况的消息中,既确切,又得体。所以,乙句的语言准确,语言色彩恰当。

3比较阅读甲、乙两句感情色彩的不同。

甲: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乙: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甲句只是一般的交代了时间。而乙句则充满了嘲讽,汤恩伯本是来“督战”的,结果不但无战可“督”,而且全军覆没,狼狈不堪。敌军的“不料”,正显出了我军的神勇。所以,乙句的语言爱憎分明,褒贬有别。

四、进入演播厅,角色体验

全文的朗读基调为慷慨激昂、豪情万丈。“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五、总结存储,课外延伸

学习了本文,请各小组学生针对本文的学习,以“我学到了……”进行小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引导学生不仅从知识上考虑,还要从方法、思想情感上考虑。

八年级消息二则课文原文笔记篇五

1、熟悉课文内容,了解渡江战役的规模和意义,感受作者体现在消息中的情感与立场。

2、了解消息的要素和结构,分析消息的特点。

3、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本文语言准确、简洁及情感鲜明的特点。

2019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消息二则》教案人教

第1课时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一、导入新课

关系着中国广大劳动人民能否战胜官僚、地主等资产阶级而获得翻身的幸福。这场战役是什

么呢?它具体是怎样打响的?今天,就让我们通过一篇新闻来了解这场战役的动态。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了解渡江战役

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

和领导人,同时也是优秀的诗人与书法家。

渡江战役:1949年,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我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

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命令人民解放军该日凌晨发起渡

江战役。

文体链接:“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新闻泛指出现在电视、广播、报纸及网

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社会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目标导学二:根据新闻文体特点,把握文本内容

1、明确新闻要素:

故)。有的还加上how(如何),即“五个w加一个h”,成为新闻“六要素”。

练习:找出这则新闻的“五要素”。

明确:在这则新闻中,“五要素”分别是:何时:(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午夜到二十

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2、明确新闻基本结构:

新闻中最常用的文体是消息,即狭义的新闻。在结构上,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

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标题:是消息的眼睛,一般包括引题、正题、副题。引题:揭示消息的思想意义或交代

背景,说明原因,烘托气氛。正题:概括与说明主要事实和思想内容。副题:提示报道的事实结果,或做内容提要。

主体:是消息的主干部分,紧接导语之后,对导语做具体全面的阐述,具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表现全篇消息的主题思想。

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写新闻有时要交代背景,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起到衬托、深化主题的作用。

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新闻的结尾有小结式、启发式、号召式、分析式、展望式等等。背景和结语有时也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3、练习:阅读课文,找出它的导语、主体和结语。

明确:导语: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主体: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结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明确:(1)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2)完整地告知:大约三十万英勇的人民解放军已于二十一日胜利渡过长江;(3)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毛主席朱总司令的命令。

目标导学三: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1、揣摩下面句子具体表达的情感和内涵。

(1)国民党反动派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

明确:“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中毫不隐讳地流露出作者的自豪之情。“经营了三个半月”极言准备的充分,按理说长江防线应当是牢不可破的,但是后面紧接着说国民党军溃退之快,二者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在对比中愈显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敌军不堪一击。

(2)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

明确:“风平浪静”“万船齐放,直取对岸”表现了我军稳操胜券的心态。这可以说是消息中难得一见的抒情笔调,渡江战斗如有天助,江景美丽,军威壮观,犹如一幅景物画,令人赏心悦目,透露着乐观轻松的心情

(3)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

明确:“不到”“即已”“正向”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和“突破”“占领”“进击”这些表示行为的词语恰当地配合,把我军攻势迅猛、锐不可当的态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2、朗读课文,说一说本文的朗读基调应该是怎样的。(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3、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八年级消息二则课文原文笔记篇六

一、教材简析:

第一课两则消息选自《毛泽东新闻作品集》(新华社出版2014年版)。两则消息分别刊载于1949年4月22日、24日《人民日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初步学会运用新闻的基本知识写新闻,体会新闻的特点。

【2】学习新闻写作中将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

【1】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认识中国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创造了人类战争的伟大奇迹,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珍惜革命成果,珍惜我们现在的生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赏析课文简明、准确、精炼的语言

难点: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到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四、教学方法

运用默读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相结合的方法。

五、教学用具

本文是一篇标准的新闻模板,可以利用多媒体辅助,进行实播引导学生进入意境。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百万雄师横渡长江相关纪录片段,解说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4月21日凌晨,人民解放军即执行统帅毛泽东同志“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在西起九江的湖口,东至江阴,长达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发动了渡江战役,国民党*惨淡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一触即溃。23日晚,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政权的覆灭。这两则消息就是毛泽东同志当时满怀豪情写的全面报道前线战况的新闻稿,给全国人民和全军将士以极大的鼓舞,对于瓦解敌军斗志,鼓舞我军士气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二)检查预习略

(三)整体感知,自主探究。

1.自由朗读课文,找出记叙的六要素。

【1】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则消息,从中圈出记叙的六要素。

【2】明确:

人物:人民解放军30万大军

时间:从20日午夜——21日

地点:芜湖、安徽之间

起因: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

结果:渡过长江

2.听新闻录音,了解新闻的结构。

【1】思考、讨论、交流

a.用一句话或一个短语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b.用一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c.用一大段话或几小段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2】新闻的结构是什么?

标题,#教案#导语,主体。

3.找出电头简要分析内容和作用。

【1】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体现了新闻的真实准确和迅速及时的特点。

【2】)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真实准确的特点?

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一句中的“大约”两个字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3】文章还有哪些内容能体现新闻的迅速及时的特点?

“不到”“即已”说明时间短,说明了新闻的及时性。

小结:这则消息文字简洁,语言有力度,准确报道了三十万大军横渡长江的事实。表明了消息的基本特点:用事实说话。

(五)精读课文,小组探究。

1.文章主体部分为什么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来介绍解放军渡江?

明确:

【1】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2】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3】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2.文章主体部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那些部分写的细致,为什么这样安排?

【1】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2】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3】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4】作用: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3.找出文中体现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词语。

“冲破”“横渡”用词非常准确,表明了在有敌军防守的情况下,我军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4.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分析其作用。

(1)学生找出文中议论性的语句。

(2)体会议论性语句的作用。

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两个原因。赞颂我军的英勇气概,揭露国民党*拒绝和平的反动本质,分析敌军毫无斗志的原因,使文意更加深刻,有利于读者了解文章内容。

(六)总结归纳。

1.主题思想: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报道我30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情况,表现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直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我百万大军胜利横渡长江的情况,分析了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的原因,表现了我军战士锐不可当、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写作特点:

【1】《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

@语言简洁,言简意赅。

全文不到200字,但是具备了“五要素”和消息结构的#教案#导语、主体、结语三个部分,没有一个多余的字。

@层次清楚,一目了然。

【2】《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详略得当。

本责消息报道各战线时并没有平均使用笔墨,对东路军的战况写得比较详细突出。这是因为东线敌人的防线比较坚固,其次“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更重要的是,这一地区在战略上有重要意义,直接关系到能否包围敌军,解放南京。因此,在报道东路军进军情况时,和中、西两路军有几处不同: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叙议结合。

在报道中路军进展情况后,插入一段简要的言论,指出我军之所以取得胜利的原因。这种议论交代了我军取胜、敌军失败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原因,更重要的是由此使读者进一步了解了整个国民党*政权必然覆灭的命运,从而深化了报道的主题。

@运用一系列动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运用一系列动词,语言精当,极富表现力。如作者选用“突破”“歼灭”“击溃”“占领”“控制”“封锁”“切断”等一系列动词,准确地表现出我军英勇善战、节节胜利的英雄气概和战斗豪情。

(七)课堂练习

依据前面所学的方法找出下列新闻的电头及新闻六要素。画出标题、#教案#导语、主体。

我军横渡长江情景

新华社长江前线1949年4月23日电前线记者阎吾报道人民解放军在安庆、芜湖间某地敌前强渡长江时的情景称:21日黄昏,江北某地解放军的阵地上空,突然升起银光四射的发光弹,顷刻,整个北岸阵地发出了震天动地的雷鸣,从解放军的炮兵阵地上,无数道火线飞向南岸,接着整个南岸国民党军的阵地就完全陷于一片火海中。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北岸的江边,站满当地的居民、民工和解放军的指挥员,大家都屏息凝视着火光掩映的江面,等候着。忽然,在南岸飞起了登陆的信号,枪炮声、喊杀声连续不断。北岸所有的人们立时迸发出一片欢呼:“过去了!”“过去了!”无数船只继续从各港口涌出来,加速向对岸驶去。对岸的解放军则开始不断发出前进的信号,和响起前后各部队间联络的号音。在宽阔的江面上,解放军的指挥灯不断闪耀着。渐渐的枪炮声、喊杀声越来越远了。工兵们紧张地搭起许多码头,无数民工忙着把无数的弹药、器材、粮食、蔬菜送到船上,随着大军运过江去。这时,在大江南岸,布满着无数匆匆登岸的解放军,到处可以听到船工们和解放军战士们兴奋而亲热的告别声:“同志们,再见了!”“老乡们,辛苦了!南京再见!”

(原载1949年4月25日《东北日报》,有改动)

(八)作业:

仿照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消息,报道我校8月31日报道情况。

结构:标题+#教案#导语+主体

八年级消息二则课文原文笔记篇七

1、学习审视历史、反思历史、接受和借鉴历史经验、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2、理解信息主体的含义,提高对作品内容进行概括的能力。

3、对比阅读,比较同类主题不同作品观点的异同。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6篇《初中八年级语文上册《消息二则》教学设计》,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八年级消息二则课文原文笔记篇八

1.把握课文的内容和消息结构特点。(重点)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感情。(重难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949年4月21日,中国发生了一件决定未来走向的大事。这节课,让我们共同学习课文《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了解那个重要时刻。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整体感知,把握文体特点

提问1:反复朗读课文,勾画出这则消息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

明确:时间:二十一日,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芜湖、安庆之间;人物:三十万人民解放军;事件:渡过长江。

明确:迅速告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完整地告知: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长江;具体地告知:渡江战斗于二十日午夜开始,地点在芜湖、安庆之间。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长江风平浪静,我军万船齐放,直取对岸。不到二十四小时,三十万人民解放军即已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现正向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诸城进击中。人民解放军正以自己的英雄式的战斗,坚决地执行_朱总司令的命令。迅速告知对应消息标题;完整地告知对应消息 导语。具体地告知对应消息主体。

提问3:标题、 导语、主体三者具有什么关系?

明确:标题、 导语、主体三者叙说的都是同一事件,但在具体程度上有不同。这种特点就是人们常说的消息文体的金字塔结构。这是消息的性质决定的:把最重要的内容最迅速地让人们了解。

提问4:电头有什么作用?

明确:告诉人们消息的来源,增加可信度。

目标导学二:品读语言,体会作者情感

提问5:朗读课文,说一说朗读的基调是什么。

抽生朗读,大家评议。

明确:朗读的基调应该高亢豪迈、充满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赞美。

提问6:默读勾画,哪些词语最能体现作者的感情倾向?

明确:对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歌颂:“英勇的、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英雄式的、坚决地、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英勇的、英雄式的、坚决地”直接赞美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万船齐放、直取、突破、占领、进击”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解放军英勇善战,行动果敢,进军迅速,战果辉煌;“不到二十四小时、即已”说明时间短,战果大,从而表现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对国民党__的嘲讽:“国民党__经营了三个半月的长江防线,遇着人民解放军好似摧枯拉朽,军无斗志,纷纷溃退。”一正一反,对比鲜明,感情强烈。

提问7:试着用播音员播音的方式,把这则消息读给全班同学听。

学生激情朗读课文。

标签:年级   八年级   消息   二则   课文   原文   笔记   汇总   8篇  

本文永久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