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最新浅谈高中教学理念 浅谈高中生物教学论文(模板13篇)

分类:范文大全日期:2023-12-28 08:24:29


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浅谈高中教学理念篇一

在当今,科学教育在深入的改革,素质教育实现了全面的进步,而探究教学受到很多教师的关注,在国家教育部,把生物课程标准已经公布下来,把探究教学放在中的位置,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对探究教学的理解。作为一个教师,通过创造情境的方法来进行研究性的学习,而学生是能够用科学的、研究的思维去研究,使得方法达到运用。从而,通过实践而掌握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以下几个环节需要注意。

一、教学环节

对于教学环节,包括一个方面:(1)通过设计问题来创造情景;(2)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实验;(3)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回答,达到一个好的课堂环境;(4)通过呵护学生,理解质疑,使得学生的课堂学习具有主动性;(5)在教学环境中,尊重学生的不同,在学生之间达到平等的关系;(6)在教学内容上,达到新颖性;(7)在知识的迁移、应用方面,使得学生能够可持续的发展。,注意其能力的培养。

(一)情境的创设

我把学习放在现实的情境、相似的情境中去学习,为了学生能够解决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教学设计时,从教学的目标考虑,还要注意情景的创设,在教学设计方面,这是重要的一个内容。而教学环境,是指把课堂、师生关系、生活质量社会气氛等联系在一起,共同成为课堂的情境。

(二)引入的设计

我们所引入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能够注意问题,以及激发其学习的兴趣,而所形成的教学活动方式,是具有学习的动机、明确的目标以及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等特点。

对于新课的引入,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打动学生的心,以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的引入是必须的,使得学生的思维、方向有了保障,因此,每节课的引入显得很重要。

我们所引入的方法,往往是按照教学的任务和内容来设计,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设计时要灵活。

(三)设计问题要精心

对于教学情境的创造,以及教学的探究,是从学生的意识开始培养,问题是思维的一种形式,对于所有的探究、发现、创新,往往都是从问题开始的。能够提问题是重要的,比解决问题更有说服力。培养学生的思维,往往以问题的探索为主,对于设置问题,可以选择角度多、方法多来解决。把问题用多种方法解决,即打开思,促进思维的发散和培养。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主要是让学生的思维展开。

对学生进行有效、优化地提问,对于提问要求是能够去思考,而艺术性地提问,是具有层次性、整体性。所以,为了突破教学的难点时,在设计问题时,从简单开始到比较繁索、从小问题到大问题、由表面及内部,通过一层一层递进、一步一步深入,从而攻破难点。而探究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是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并给于学生适当的帮助,使得学生通过鼓励解决问题,以及通过其想象力和能动性进行思考、探索,从而提出自己认为的观点、思路、方法。学生要有良好的态度、精神,在训练学生做题时,注意培养其归纳、综合、抽象等能力,从而养成探究问题的能力。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学会控制实验的因素,记录实验的现象以及数据的收集,对于每一步的过程,他们能够科学地去发现奥秘,为了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二、实验的重要性

实验探究使得学生把所得的数据分析、比较、概括,总结而得出了初步的结论,接着学生对初始的结论产生疑问,通过检查、思考、探究,使得方案更加严密,证据更加周密以及结论更加科学,再通过原有的知识、实验来进行探究解决所存在的疑问,最后,得出准确的结论,同时以“文字、图象、公式”等形式给予表达。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来说,在提问题时应做到具有探索的性质,在设置问题时,学生按照各个角度、方法来思考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把思路打开,使得学生的思维具有发散、灵活的特点。在进行实验时,把学生的操作作为主要的来抓,教师的任务是和每位学生进行交流。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中,在课堂效果上达到良好的互动。

三、课堂教学气氛的互动

在课堂上,师生是互动的、生动活泼的、积极主动的,这就是所要的课堂气氛,学生学习的热情带动起来,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被提高了。在教学时,通过交互合作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体会、分析、讨论,在其基础上找出内在的矛盾,把其中的矛盾进行研究,从而,明确有待研究的问题。

四、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所谓学生的质疑,是指在教师所讲内容、知识以及课外的知识基础上所产生的疑问,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五、尊重学生差异

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家庭状况、不同的社会关系等等。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对于每一位学生来说是平等的,机会是平等的,但是应该给差生更多的关爱和机会。在课堂提问时,注意那些学习差的、长相普通的、身材不高的、性格内向的学生的提问,对于课堂上的关注,考虑到每一个学生。

六、培养学生的发展意识和责任感

对于探究教学,其创设的情境或问题、练习,往往在社会实际中是密切联系的,在环境生态保护、科学技术发展下,学生要了解社会,了解现代科学的技术。学生在探究得基础上得出准确的结论,第一方面、它属于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第二方面、对于科学结论与探究方法,需要联系实际,进而反应出知识、探究的意义。

总之,对于探究教学,从实质进行把握,通过开放性地实施,使得探究教学的过程得以实现,通过合理地处理,使得探究教学的方法结合其它教学的方法,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效益。

参考文献:

[1]高文君,张小慧.中学数学课堂探究水平现状调查及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5).

[2]张新宇,王祖浩.国外关于“探究水平”研究的述评[j].教育科学研究,2009(5).

[3]杨承印,马艳芝.我国“探究教学”研究十年[j].教育学报,(2).

[高中生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高中教学理念篇二

生活需要经得起磨难的人,世界更需要经得起磨难的人。所以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要逃避、退缩,要做个勇者。

俄国大作家屠格涅夫曾经说过:“只有经过地狱般磨炼的人,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绝唱。”所以当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不能畏缩,心中时刻牢记“阳光总在风雨后”,做个强者。

当然走出困境不光需要我们的勇气,还需要我们的智慧。就像那两个生意人,在陷入经济上的困境时,他们不只是有勇气,而且还有智慧。他们用一元的成本起家变成了百万富翁,实质是他们勇气加智慧的结果。

走出困境还需要我们有一颗不平凡的心。记得,勃朗特当初学写作时,发表的文章常受到大文学家们的批判,她曾几度想放弃写作。但后来她并未放弃,她用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大文学家们的批判,把他们的批判当做自己前进的动力,于是就有了极具轰动效应的书——《简·爱》。而相反,丹麦著名小说家安徒生就不是这样了,他在遭到批判时,精神崩溃,情绪低落,以致后半生再无好的作品问世。这就是因为他在困境中,不调整自己的心态,以致以别人批判自己的话为伴,始终不能释放自己,释放心灵。当然也就不能走出困境。

走出困境还需要我们不怕失败。英国大将军威灵顿因为七败而七战,所以才有了流芳百世的英勇;我们的老祖宗归有光因为有了八次落第,所以才有了《项脊轩志》这么优秀的文章;越王勾践正因为不被失败打倒,卧薪尝胆,所以才有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豪迈。

困境是懦弱者无底的深渊;是勇者登上顶峰的阶梯;是教徒洗礼之水!朋友们,勇敢地面对困境吧,做个勇者!

浅谈高中教学理念篇三

1为学生提供思考的教学环境

生物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在高中生物课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课本中高度概括的生物学知识、概念、原理进行一定的解释和分析,引导学生去建立一定的知识网络,让学生将知识内容梳理清晰,更好地进行学习。因此,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利用传统的生物学教具以外,还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等获得丰富的教学资源去了解生物知识,更为直观地接触生物学的内容,为学生创造更加适合其进行想象和联想的思考环境。例如,在讲授《光合作用的原理与应用》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视频、ppt、图片、科学纪录片等方式,让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一定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然后利用课件等形式来为学生讲解一些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每一个环节中的具体情况和作用,让学生对植物的光合作用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突出教学重点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会涉及很多学生难以理解的生命现象和一些难以观察的具体的生物反应,这些知识如果单纯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有时是很难被学生所理解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对生物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讲解,使学生形成更加清晰和明确的生物知识网络。例如,在讲授《细胞的增殖》这一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结合相应的知识内容,将重点、难点突出出来,教师可以将细胞增殖的整个过程进行分解,利用一系列的图片对细胞增殖的过程进行一定的解析。形象化、直观化的图片会使得学生的思维更加快速地进入思考的环境之中,从而减小对增殖规律的理解难度,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3展示实验过程,提高学生的认识程度

信息技术还可以对一些生物实验予以展示,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验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t2噬菌体在电镜下的照片和模式图,介绍t2噬菌体所具有的结构特点,以及展示噬菌体侵染细菌的步骤和过程。通过学生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分别用35s和32p放射性元素予以标记,便于学生得出结论。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个实验的内容就有了清晰且详细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对该实验的了解程度。

浅谈高中教学理念篇四

摘要:本文论述搭建三种载体:阅读课、口语课、读写课,有效奠定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想象思维、直觉思维等方面能力入手,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水平;强化自主评改、主题感知、以赛促学等,有效拓展作文教学空间,形成作文教学合力,提升教学成效。

关键词:高中作文教学困境载体能力实践

一、搭建三种载体,有效奠定学生的语言文字基础

1、设置阅读课。高中语文教学中没有专门的阅读课,我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发现,学生在阅读量上远远没有达到标准要求,一方面是因为教学时间能够为学生自主支配的空间较少,学习压力大,另一方面也与学生没有养成较好的阅读习惯具有直接的联系。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量,同时也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我在经过学校教研部门同意的基础上,利用自习时间,每周设置一节阅读课,将学生带进校图书馆进行阅读,或是将借阅图书、学生自有书籍进行互阅,让学生有一段专门时间静下心来开展阅读,提高文章阅读积累量。

2、设置口语课。口头语言表达训练也是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积累的重要途径,如果光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之间进行的语言交流活动,则远远不能实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增加积累的需要。我在语文教学中设置了口语“微型课”,即在语文早读、自习课上,为学生安排10―15分钟的口头作文表达时间,每个学生1分钟左右时间,表述主题每月确定一个,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自行准备,每节自习课安排10名学生左右,一般5次一个轮回,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为每一位学生都创设一些表现、发挥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设置读写课。“读”与“写”密不可分,在学生大量进行阅读积累的同时,也要强化对学生的练笔训练。我在语文自习时间里面,每周空出25分钟作为读写小练笔时间,这种练笔内容较为宽泛,可以是针对某一件的感悟感言,可以是一小处景观的描写,可以是课文读后感或是仿写,也可以是人物特写。我以学期单位,为学生设置10―15个题目,让学生在日常训练中增强积累。

二、培养三种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

1、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培养,主要是引导学生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寻找答案,提出自己独特的观点,在作文训练之中主要为求异训练。例如在布置学生撰写《南郭处士》读后感中,我鼓励学生从传统的思维模式中解脱出来,除了“滥竽充数要不得”等传统理念之外,还站在吹竽同行和齐宣王的角度来思考,使学生们顿时思维大开,经过讨论交流,分别提出吹竽同行“缺乏向社会不良风气作斗争的勇气”、“存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狭隘思想”,齐宣王“用人制度不够完善”等一些具有独特见解的理念,而作文选材的空间及发掘深度,较之以往也有了较大提升。在教学中,像这样可供发掘的因素还有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做有心人,善于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2、培养想象思维能力。想象是作文教学的灵魂,缺乏足够想象空间的思维是单调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强化对学生的想象思维训练,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充满生机。一方面,我注重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练习改写、续写、扩写等想象性作文等方式,强化学生再造想象训练。例如在教学《诗经》中《采薇》内容后,要求学生大胆地想象,将课文改写成一个小故事,在改变过程中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另一方面,我注重对学生进行形象思维的指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想象,比如布置学生进行一些《假如……》、《未来畅想》等题材与类型的作文训练,有意识地促使学生假设、想象,提高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提高写作水平。

3、培养直觉思维能力。直觉就是人脑没有经过缜密思维活动而直接获得的感悟,表现在作文教学之中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灵感”。在写作方面具有较高造诣的作家,在直觉思维能力方面都具有深厚的功力,如名句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就是直觉思维成果的典型例子。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当强化对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培养,指导学生捕捉灵感,激发写作动力,提高写作能力。首先,要指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拓宽视野,以产生“妙手偶得”的成效。其次,要善于积累,多读文章,读好文章,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如果学生在脑海里集聚了大量的文章辞藻,写起文章来就会下笔如有神,灵感顿发。

三、强化实践,有效拓展作文教学空间

1、开展自主评改实践。在传统作文教学中,教师批阅很辛苦,占用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最终效果并不明显,许多学生在拿到作文后,最多看一下文章分数或是等第,对于教师辛辛苦苦撰写的评价并不一定深入研究。针对这种状况,我采取了学生自主评改的方式进行改进,按照“字词标点是否正确、语句是否通顺、结构是否科学、选题是否新颖”等,开展自主评改活动,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换批改,在错误之处直接面对面交流,提高作文评讲的直观性。在批改结束后,还要以小组为单位,对文章进行综合讨论评定等,尽量提高其公正性,让学生在批改的过程中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同时也警示其他学生作文的不足,提高作文评改工作的实效性。

2、开展主题感知实践。学生写作的时候缺乏足够的生动素材,是无法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好文章的。增加学生感知积累的最有效办法,就是带领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亲自参与的活动之中增加感知积累,为作文写作奠定丰富的素材基础。例如我在中秋节前夕,组织班级学生到敬老院慰问、捐款,为老人们购买了水果、月饼,并帮助工作人员打扫卫生,因为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活动结束后,写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都是真情实感。

3、开展以赛促学实践。为了激发学生的作文学习动力,我经常性地组织一些竞赛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我将学生按照写作能力层次分为几个小组,分别进行竞赛活动,学生基本上都是在与自己能力相仿的学生进行竞赛,可比性高,超越的可能性也高,无不情绪高涨,通过这种分层组织竞赛的方式,为学生营造你追我赶的良性竞争氛围,有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与写作能力的提高。

[浅谈高中作文教学困境]

浅谈高中教学理念篇五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渊源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浩如烟海。优美的诗歌作品,往往蕴含着丰富深邃的意境和情感。精炼优美的语言,生动多彩的形象,都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因此上好古典诗歌欣赏课,对培养初中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

有些老师说,“诗歌虽短小,但并不好教”。的确是这样。由于相隔年代久远,古典诗歌中的措词用字及句式,在很大程度上不为今天的学生所熟悉,因而也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教学中也只限于对字训诂,课堂必定陷于枯燥,味同嚼蜡,索然无味;必定使学生产生“厌倦”之情,这样又何以“乐学”?古人讲过“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因此,本人认为对古诗词教学的探讨极有必要。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热情,并从中得到思想启迪,情感共鸣和美的陶冶呢?下面我在新课标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个人的看法。

一、关于诵读

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大多数教师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但有些教师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啊读,缺乏层次,高耗低效;有些教师每让学生读一次,都要花上比读多出几倍的时间来评,请a评,请b评,还要请c、d、e评,评得兴味全无;还有的教师对背诵缺乏必要的指导,要求学生勉强为之。这都是不足取的。我认为,读要体现出训练层次,评要点到为止,诵要水到渠成。

读如何体现出训练层次呢?一般来说,读有多次,一读,要读准字音;二读,要读准节奏;三读,要读出感情。“读出感情”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对课文理解的逐步深入而逐步提升其层次的,这就要求在理解的过程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

朗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提升,也能反过来提升对诗歌的理解。如分析完杜牧的《赤壁》后,可将学生分成两个大组,一组读叙事部分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另一组读议论部分“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以此再次明确此诗的表达方式及层次结构。又如分析完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后,可由一位学生领读总起句“老夫聊发少年狂”,然后全班学生读出具体写其“狂”的诗句,以此再次加强对本诗总分结构及诗人感情的理解。又如学习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后,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读出有关语句,“本诗的线索是‘春行’二字,春行之起点是……春行所见之动物是……春行所见之植物是……春行之结点是……”借此对诗歌再作一次梳理。这样梳理之后,背诵就显得轻而易举,顺理成章了。

二、关于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类似于翻译),但理解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

如何使学生感受到美呢?我们的同行作出了许多探索,但有些教师教学诗歌时分析过于理性,流于琐碎,解来解去,却解掉了诗歌的神韵,这是有违诗歌欣赏原则的。“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遵循一个原则――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方法很多:

1.风景再造品诗境。

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多数诗歌可以拟拍成电视精品,拟制成网页,配上画面,辅以音乐。也可以有其他的表现形式,如有两名学生是这样用舞蹈来表达他们对《关雎》的理解的:暖暖的音乐从录音机中流出,间或几声水鸟的和鸣,一切是如此温馨详和。一位少年迈着芭蕾舞步在音乐中舞蹈,他侧耳倾听水鸟的和鸣,眼里满是羡慕与深情。在远远的前方,是一位美丽的少女,也在微风中踏着芭蕾舞步,她在劳动。音乐转向缠绵,少年变得略带忧伤,他向少女每靠近一步,少女就后退一步,始终在远远的前方。音乐再转轻快,少年抱出了他的土琵琶,边弹边唱,少女露出阳光般的微笑,在惊喜中逐渐靠近,最后两人在微风中沿着溪边舞蹈。这时,音乐中适时地又传来几声水鸟的和鸣……这就是风景再造,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歌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

2.抓住诗眼巧引导。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诗眼,是诗歌的提纲挈领,也可以成为诗歌教学的提纲掣领,抓住了诗眼,也就抓住了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抓诗眼有很多技巧,如教学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易难》时,可请一名学生朗读,读后请大家评一评:“大家觉得他读得怎样呢?……好在哪里?”若学生答好在读出了感情,教师就可以顺水推舟问: “你觉得他读出了哪种感情?是否可用原文的一个词概括呢?”明确是“别”字后,教师就可用“别”字来继续引导:“作者通过哪些‘别时景’来表现‘别时人’ 之‘别时情’呢?让我们一起来细品。”又如教学崔灏的《黄鹤楼》时,教师可以说:“有人认为,这首诗是以‘空’字立意,它的每一联都写了一个‘空’,对此,你有什么看法?”由此可引导学生体味首联所叹之“楼空”、颔联所写之“天空”、颈联所绘之“洲空”、尾联所愁之“家空”,触摸作者空虚、惆怅、伤感的心境。以上抓诗眼的过程是教师有意为之。

教学是一门艺术,古典诗歌的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随着我们对诗歌价值的重新认识,将会有更多、更有效的诗歌教学方法精彩呈现于眼前,让古典诗歌教学焕发出更多的生机活力。

浅谈高中教学理念篇六

教学反思

1.课本上介绍离子之前先介绍了《核外电子排布》,这为后面讲离子的形成作好了铺垫,但在上课过程中,我前半节课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描绘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导致寻找规律时时间不够,草草就结束。以后要吸取教训,组织好课堂,把握好上课的节奏。

2.为了学生在学习离子时更易理解,我用投影打出了1―20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按金属、非金属、稀有气体三大类进行归类总结,第二节课在此基础上讲解离子的形成,并逐一写出1―20号元素的原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后的离子符号,然后介绍离子根据带电荷不同分为阴离子和阳离子,介绍阴阳离子相互作用形成离子化合物,但在上课过程中我的讲述放不开,多数重要的规律给学生提示太多,不利于锻炼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3.在第三单元时候,我已经要求学生将化合价表记住,且要求每节课课前都由科代表带读。这样在讲解化合价时,我就在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基础上简单地介绍了化合价的定义,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教学建议:

1.建议分成两课时。

2.第一课时:

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具体含义、练习绘画部分原子(如:金属元素原子―钠、镁、铝;非金属元素原子―氮、硫、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氦、氖、氩)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并从中找出规律。

3.第二课时:

具体讲述离子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练习两种离子的'形成过程,并让学生代表板书到黑板,接着从中得出规律。

4.到这节书,应该让学生学会区分开原子、分子、元素、离子符号,所以应该针对这一内容设计大量的练习。

5.此处只要求学生对核外电子分层排布有一个初步观念就可以了,就是知道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至于怎样分层的、怎么样排布是不要求的。至于原子结构示意图,仅仅作为原子结构的一种表达手段,教学上不作要求,习题上也不要求会画。

6.到课题3离子为止,教科书已初步揭示了物质构成的奥秘。教学过程中可利用教科书中“物质及其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图来对原子、元素、离子、物质等相关的概念进行归纳和整理,可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图、表等来小结,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浅谈高中教学理念篇七

摘要:新课改之前的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思路并不利于语文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压力巨大,学生学习的效率得不到保证,新课改的实施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帮助学生缓解了学习压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新课改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教文化的建设得到了关注与发展,新课改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模式,提倡自主研究与合作创新式的教学新思路,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与创造力,推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地位,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一、做好课前准备,确保课堂教学效率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多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不够,课堂的氛围太过被动。新课改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地位,老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式学习的方式,将学生划分成学习小组。语文课开始前,学生可以利用小组学习的形式预习课文,运用小组的方式听写语文单词,做好课前准备,才能提高课堂学习效率,老师的压力也才能得到缓解。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效率,老师要设置高质量具有针对性的导学案与课堂展示案以及课后习题案与单元检测案,充分考虑课堂上学生会产生的认知偏差,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

二、合理安排讲与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课堂时间只有很短的45分钟,为了确保课堂的教学效果,需要合理安排课上时间。语文学习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预习、联系与巩固,只靠课上时间是不够的。为了确保学生的学习效率,需要合理安排课上时间,教师讲解的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学生练习的时间也不能少于15分钟。教师要设置好讲与练的内容,保证每个环节时间的合理性。语文教学中,练习可以穿插在知识传授过程中,也可以放在课堂内容教授完毕后进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合理安排练习时间。

语文教材内容不能时隔久远,内容要新颖,老师在导语设计环节要考虑如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开拓学生的思维,导语要精妙,要富含丰富的悬念,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教学需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发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实现新课改下教育的目的。

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新课改势在必行,寻求有效的教学方式,才能确保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谢红。浅谈高中语文教学的出路.软件:教育现代化,2014(08)。

杜启玲。浅析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4(02)。

浅谈高中教学理念篇八

摘要:新课程实施以来,随着新的教学理念的传播,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的使用,再加上广大教师的改革热情,我们的课堂发生了诸多喜人的变化。但课堂教学实践中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存在。为此,我们广大物理教师,必须正视现状,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

关键词:物理 策略 解题

现今的教学情形,上课的教材几乎以课本为范本,教学的素材也多局限于课本内容,以致有的学生会因缺乏搜集信息、分析信息、整理信息、运用资讯等能力的培养,甚至有的学生会因此失去学习的兴趣。联系到物理教学,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如何把看似复杂的知识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并且让他们吸收领会,顺利解题,这是我们每个老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所谓策略是指目标导向的一系列心理运作,可定义为一种探索或一种尝试,来影响问题使其发生改变,并藉由此种改变来提供信息,使问题获得解决。

(1985)在其学校学习的认知心理学一书中,将解题策略大致分成下列三大类:

一是一般的题解策略。主要有,正向解题策略,就是由题目所提供的条件,向目标方向演算求解。反之为逆向解题策略,就是由目标开始,反过来推向所给予的条件。例如先给最终的结果,要求原始的假设。

二是缩小搜寻答案范围的解题策略。首先,找出目前状况与目标状况间的差异。其次,找出可以改善差异的运作,设立次目标。再次,实际运作用以减少其间的差异,达成次目标。最后重复上面的步骤,直到整个问题被解决。

教师所介绍的物理各项观点,对同学而言都是陌生的,因此在概念上和想法上不失为率真或单纯,适合于单刀直入型的问题,如果遇到题目须稍有变化就分不清要从何做起。以作战为例,如果不知为何而战、敌人是谁、敌人在那里,那这场战要从何打起?胜利的机会恐怕是渺茫。解题这个作法就有点像是在作战。

学习工作单的设计是否得当,是落实合作学习的最重要因素。当由传统(教师为中心)教学法改为互动学习(学生为中心)教学法时,角色的转变不易,因此需要有一套完美的教材,让教师和同学都有遵循的依据,这样合作学习教学法才能顺利进行。

如何使同学愿意彼此分享学习心得,也是互动学习的一项重要的工作。上课的同学在基础上,并不太相同,由于有不少同学已上过补习班,将要上的课程已事先读过,另一些同学尚未学过,因此呈现学习的专家与生手同聚一堂,如何让会的同学愿意提供学习心得分享大家,让大家共同进步,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因此设计以团体解题比赛,团体平均成绩表现为主要奖励对象,而不以个人成绩表现为主,同时设定每一组有小老师制度,协助老师做到各别辅导的工作,当然还要多多倡导,教别人,愈教自己的熟悉度也会愈好,对大家都有利。

教师要善用同学主动提出的问题。当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时,教师能引出一些相关问题,作为讨论提案,鼓励大家思考,并适时融入课堂教学。同时要多给予学生正向鼓励,才能让学生愿意表达出内心想法。

综上,建立有效的解题策略和解题步骤,可以帮助学生在物理学科上,从感性思维快速的过渡到理性思维,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不仅课堂学习效率得到了提高,还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并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等方面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浅谈高中教学理念篇九

技校语文教学的新思路

一、要明确技校语文教学的内容

1.体现语文的工具性,重视“四种能力”的培养。技校语文教学必须服从语文工具性的特点,注重其实效性、实用性,并使学生把所积累的语言转化为相关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同时,结合技校语文教学的实际,我们可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寻出“四种能力”,那就是:听、说必须注重事务性交际用语和日常交际用语,且需要明确交际目的的事务性交际用语;读写必须重视文学教育与读写的结合,同时更要和学生的就业、生活相结合。

2.体现人文性,重视文学教育的功能。“文以载道”,这是语文教学的另一个功能,技校语文教学也不例外。技校学生,经过几年学习后就将直接进入社会,独自承担起学习、工作、生活的重担。因此,在他们进入社会之前,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思想教育和美学教育。

3.体现实用性,重视语文教育为实际需要服务。“学以致用”这句话古已有之。面对技校学生的就业需要,我们的语文教学内容应重点考虑学生怎样适应毕业后投入工作的需要,这也应是技校语文教学的核心部分。首先,技校语文教学要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接轨,它要考虑在市场经济下需要技校生具有怎样的语文素质。其次,技校语文教育要跟信息社会、信息交流接轨。未来社会是信息化的社会,高科技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被广泛应用,语文教学就要努力使学生能适应这样的需要,让学生学会接受信息、处理信息、利用信息。

二、技工学校语文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生涯需要

技校生面临着走向社会舞台的现实,口头表达能力对学生的就业和发展会产生重要影响,语言表达教学在技工学校语文教学中有重要地位。技校生渴望学到一技之长,容易产生重专业技能轻文化基础的思想,对文化课的学习热情不高,对语文学习提不起兴趣。因此,我们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原则出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实际需要进行教学改革,注重语言表达教学,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例如,在教学《茶馆》时,我以人物语言与性格间的关系为赏析小说人物语言和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沟通技能的切合点,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学会通过对比分析人物语言来欣赏小说,体味人物的性格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与口语表达之间的逻辑关系,拓展练习和情景模拟训练活动,引导学生掌握面对不同性格的人如何进行沟通的技巧,对学生进行高效语言沟通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应用文是人们交流信息、处理事务、联系工作、洽谈业务等经常使用的一种文体。()在所有的文章体裁中,它和人们的'关系最直接、最密切,使用频率最高,能写应用文是技校生必备的素质之一。加强应用文教学是满足学生日常工作需要,贴近实际应用需要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各类应用文的训练教学,从写通知到写广播稿、从写求职信到写工作总结等,培养学生具备一种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学习或运用语文的“本能”,学生自然而然地由课堂学习扩展到社会生活天地。

三、技工学校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还应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现阶段技工学校课程改革要求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教学要求上要降低难度,突出实用性,建立起“低起点,宽适用”的基础平台,促使学生想学、能学、乐学、会学。因此,我们要正确定位技校语文教学的任务和功能,在强化课堂教学的同时,多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学习语文。我所在的学校就是以建筑为特色的高级技工学校,在日常教学中我就把语文学习和建筑施工、建筑经济管理、建筑装饰等联系起来。例如,在教学《理想与职业》前,要求学生提前上网查找与本专业相关资料,在课堂上做“老师”,向师生们展示自己的查找结果,并让其他学生做出评价;培养学生即兴讲话、与人沟通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这样,不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建立融洽合作的师生关系,而且与“能力、就业”紧密联系,使他们学得有味、有劲,启发学生从语文学习中去发现学科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对相关学科的探究热情,增强语文学习的实用性。

四、围绕培养目标,彰显职业教育的特色

技工教育是以职前教育为主的教育,因此,学生在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努力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紧扣这一目标,教学内容务必结合本专业特点,选择针对性课题,彰显出职业教育的特色。例如:在班上举行了一个“技校生的技能与职业习惯”为题的大型综合实践课题,经大家共同研讨,确定了如下的小课题:(1)谈技校生的能力素养问题;(2)怎样丰富技校生的人文内涵;(3)专业课最佳学习方法;(4)技校生的职业习惯养成;(5)上网的利与弊;(6)技校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让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爱好,自由结成兴趣小组,每组选出组长一人,每组自主选定主题后,各自查阅资料,有的查阅图书,有的上网浏览,有的调查走访。在课堂互相交流中总结经验。结束后,再引导学生进行自评、互评,通过认真总结,达到促进交流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

语文是技校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学生最简单易学的课程,是带给学生重要快乐的课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职业特点,增强实用性,在形成综合职业能力上下大功夫,才能为学生接受,让家长放心。

浅谈高中教学理念篇十

摘要: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计算机运用意识、提高科学文化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同时信息技术课程也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学科。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也逐渐加大了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视程度,使之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但是高中的信息技术课不是高考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地位受到了削弱,学生、家长以及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那么作为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如何去适应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现状和变革呢?笔者结合近五年的实际教学,针对目前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教学改革的方案。

关键词: 高中; 信息技术; 教学现状; 对策分析;方法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已经成为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我国的各行各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高中教育事业,为了顺应信息时代的发展,我们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必须勇于突破,不断对信息技术教学工作进行改革和创新。作为一名教师,该如何把信息技术知识既深入又活泼生动地教给学生,学生又该如何学习信息技术,很值得我们研究。笔者通过近五年的教学,总结了一些经验,做了一些实践的探索,下面就谈谈几点我的心得体会

一、当前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当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并且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此时的人们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也逐渐加强。然而,信息技术并不是升学考试中的学科,在高考应试指挥棒的影响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在整个高中教学体系中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因此,在高一年级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阻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差别较大

由于家庭环境和经济状况不同等因素,使得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另外,初中具有计算机课程,但是,信息技术并不是升学考试中的学科,又受到学生个人兴趣的影响以及初中教学质量的影响,一部分学生只能利用计算机进行上网娱乐,对于办公软件的应用能力较差。这样给高中教师的统一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2、课时有限

一般而言,高中的学习任务比较繁重,因此分配到每一门课程的学习时间就相对较少。在高中教学计划中,信息技术课每个班每周只有两课时,在这有限的时间里,教师讲解的内容也是有限的,要想在这些有限的课时和有限的教学内容里,完成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

3、教学设施落后

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电脑的普及,国内家庭计算机拥有率不断攀升,此外,现今电子设备的更新速度迅猛,学生家庭计算机的配置明显高于学校。大部分普通高中拥有的机房数量在两间左右,而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班级多达数十个,出现了明显机器不足的现象,而我校的机房数是三间,要供二十个班级使用,只能交错安排学生上机,但是个别机房的部分计算机已经损坏,没有及时维护,有时会使我们的教学无法实现一人一机的基本要求,并且计算机配置较低,运行速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

4、信息技术教材问题 第一、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各个章节基本没有连贯性,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很难把握前后知识点的衔接,这样就可能使学生感到每节课都要重新学习新知识才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让学生有点厌烦情绪,最终影响信息技术的教学效果。

第二、现实中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软硬件层出不穷,而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教学内容却无法及时更新,教材中很多观点已经明显不合时宜,导致教材和现实严重脱节。

二、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

1、兴趣激励

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很重要的,它在学生的学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时期,由于信息技术并不是升学考试中的学科,教学质量随之降低。部分学校在期中期末考试复习期间,将信息技术教学课时分给其他应试学科,影响了信息技术教学的整体安排,对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开展产生了负面影响,部分学生因此对该科失去了兴趣。在高中阶段,我们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不能让他们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要让他们坚信“金子总会发光”!例如,每堂课布置些任务,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并能够产生成就感。对于那些单调、枯燥的练习和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教师应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游戏教学法,我在信息的传播过程中,让同学们在课堂上玩猜词游戏,两个人一组,一位同学比划或者描述,另一位同学猜词。游戏结束后,我用设问的方式提问学生“谁是信息发出方?”、“ 个人信息所用的载体是什么?”、“ 传播的途径是什么?”“谁是信息接收方?”、接收效果及作用是什么?,进而引出信息的传播过程这一知识点。这样一来,学生玩得欢,学得也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2、组织协作学习

组织协作学习,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和进度,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团结协作精神。例如高一年级的学生制作word文档,word文档中包括文字、图片以及表格等等,那么就要求学生懂得如何获取图片,如何从网络上下载资料以及word文档的制作技术,这么多基础操作知识在我们有限的课堂时间上是无法全部讲授完的,所以必须想方设法让学生自主学、主动练。在机房实训时,我对学生进行分组,在施行分组的过程中选出小组内有一定基础的学生作为小组负责人,这样既能够使小组内其他基础较差的学生有进步,又能够在小组之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同组的同学各有分工,互相配合,有专门选图片的,有整理资料的,有技术支持的等等。学生间语言更贴近,更能沟通,互教互学。练习一阶段后,开展组与组之间的竞赛,展示好的作品,让学生自己去讲解。进一步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当然自觉性、自信心也随之增强,并能更好地促进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协作学习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更加生动活泼和丰富多彩。

3、设备及时更新,坚持先进的教学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知识

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也取得了较快的发展,随之对计算机的硬件要求越来越高。那首先得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做好软硬件的维护和更新,为信息技术教学的正常开展奠定坚实的教学基础。在保证先进的软硬件的基础上,在进行教学时应当要保证教材以及教学内容的先进性,要与时代同步,从而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掌握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由于高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教师要结合高中生实际生活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切实掌握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学以致用。同时教师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所学信息技术知识到社会生活各个实践领域中,做到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当要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使学生掌握先进的操作系统,以及当今比较流行的小程序或小软件,通过对种种程序的了解和掌握,使学生逐渐对信息技术产生兴趣,并能够认真学习。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们的学习需要竞争,我们的学习需要合作。同时,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我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的必要性。我们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明确肩上的责任,应该多学习、多钻研、多和学生互动沟通,才能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才能有效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从而促进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华。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及出路[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运用,2012(23)。

[2]陈瑜瑾。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进行思考[j]。新视角,20014(02)。

浅谈高中教学理念篇十一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要求以及历史教学特征,在素质教育指导下,改革与创新历史教学活动。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融入情境教学以及情感教育,巧设教学情境,挖掘更多的情感教育内容,以此激发高中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历史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历史情感教育力度不足。因为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历史知识的考查与讲解,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力度不足。高中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单纯地记忆基础历史知识,并未培养自身的历史意识,造成学生自身缺乏历史情感,阻碍了学生爱国观念的培养[1]。

(二)教学情境的不合理设计。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先进教学工具,为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时,对于学生实际要求以及教学内容难以程度的考虑不足,生搬硬套他人的教学经验,片面地强调历史课堂教学的活跃性,给学生的思考空间以及思考时间不足,对于提高历史课堂教学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此外,在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的过程中,教师忽视了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在创设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并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2]。

我国高中历史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利用的是情境教学法,引导高中生学习历史。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学生将会产生强烈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可能会让高中生的思维方式带有明显的主观性,学生往往进行主观判断。但是这种情感具有一定的偏激性,并不能让学生从宏观角度认真看待历史。这就要求教师要有效指导学生的这种主观性情感,确保学生能够正确看待历史,以此掌握历史知识[3]。

例如:在人教版《近代以来的世界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新闻话题、游戏话题等。如历史教师可以问学生是否玩过《大航海时代》之类的游戏。其中有部分学生喜欢这款游戏,教师抓住学生的这个兴趣爱好,向学生讲解航海故事。学生被航海冒险故事深深吸引,进入教学情境。通过教师所讲述的航海故事,导入对“近代科学技术”以及“文学艺术”的教学,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有学生逐渐产生一种错误的历史认识。学生认为:历史上的欧洲文明和我国文明相差甚远,但是欧洲却逐渐强大起来;中国原先是一个富强的国家,但是现在中国文明和欧洲文明之间的差距大。这种认识使得学生产生了另一种错误认识:中国文明已经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我们要全盘接收欧洲文明,以此才能够走上富强的道路。学生对历史产生了偏激心理,难以得到正确的历史结论。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情境,正确引导学生产生历史感情,客观看待自身的历史感情,学会利用感性态度和理性态度对看待欧洲历史和中国历史。

-->

浅谈高中教学理念篇十二

摘 要:写作作为一种综合运用英语知识进行书面交际的技能,让广大英语学习者颇感困惑,尤其是面临升学压力的高中生。写作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也是一个薄弱环节,本文针对高中英语写作教学,提出应重视写作过程,教师要从关心学生的写作结果转移到关心写作内容和这一篇写作的生成过程,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书面语言交际能力。

关键词:写作教学过程写作教学法高中英语写作

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是学生表达思想的方式,是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体现。写作能力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标准之一。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形成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新课标》的要求使得改变传统的重结果的写作教学模式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过程写作教学法是一种强调写作过程的'教学方法。过程是结果的保证,没有过程中活动的有效展开,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种教学理论把重点放在关注学生本身及培养学生写作过程中各种策略的运用和认知活动上,如观察、描写学生的写作过程;在写作前和写作后与学生交谈,了解他们在完成某项写作任务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各个阶段出现的问题;系统地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历史性的分析,从而发现其发展进步的轨迹;从人文的角度研究写作教学的过程。

按照这种理论,学生对想要表达的内容的认识通常是在写、修改、再写、再修改的过程中从模糊而不完整逐渐变为清晰而充实的。笔者在写作教学实践中,基于过程教学法理论总结了以下几个有效的课堂写作教学操作步骤:

1、写前准备(pre-writing)

写前准备活动这一环节的目的是唤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要求我们教师能够创设一定的语言交际环境,激活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灵感。而学生应对所得到的材料进行全面和系统的分析,形成写作提纲。

2、写初稿(drafting)

这是写作的主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根据pre——writing阶段中大家讨论的结果、教师的指导以及拟写的提纲进行文字写作。写初稿是一个构思过程,教师应鼓励学生在写初稿时敢于大胆尝试,不必过多地顾及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如自己是不是会犯很多语法错误等;同时教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写作活动,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顺利完成初稿。

3、修改(revising)

这一过程主要采用同学相互修改和教师点评相结合的方式。学生交换习作,检查彼此习作的内容要点、句子结构等,根据其他同学的意见对自己的初稿进行修改。教师也可请一两名同学到黑板前将他们的习作投影,让全班同学进行评价,教师则对学生的修改意见进行简要的点评,强调写作的要点和修改方向。

4、写第二稿(seconddraft)

学生根据修改阶段发现的问题完善自己的写作,写出第二稿。要求学生在要点齐全、表达准确的基础上,吸取意见,追求新颖,追求精致,追求连贯,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5、教师批改讲评(teacher’sfeedback)

教师要有能力观察和总结学生习作中出现的典型问题,向学生提供指导性的反馈,如文章表现的主题是否完整统一、文章段落组织是否合理、段落之间是否连贯、文体风格是否与内容相符等。俗话说“文章不厌百回改”,好的文章往往要经过多次的修改才能最终定稿。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反复修改作文,在修改中巩固知识,提高自己的写作技能。

过程写作教学法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但是写作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赖于扎实的基础、写作方法和大量的写作实践。仅仅依靠教师的有效教学方法也是不够的。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策略,如培养他们的写作构思策略、语篇衔接策略、修改策略等,这些良好的学习策略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完成写作任务。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夯实自己的语言功底,丰富知识面,扩大视野和思路。

教师要尽量使写作任务与现实相关联。很多情况下。写作仅仅是一种任务,学生为了写而写,缺乏实际意义,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果我们能够让学生带着一定的目的去写,将写作和学生的现实需要联系起来,如写留言条、简历等,就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总之,写作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思维过程,写作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依赖于教师的有效指导,依赖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开展。愿广大的英语教学同行们都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出更有效的写作教学方法和模式。

-->

浅谈高中教学理念篇十三

摘要: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教育界最热门的话题之一, 也是近些年来投入较大的方面。在一些学校, 多媒体、校园网已像校舍、教学仪器一样成为学校的必备设施, 给教育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但是, 透过现代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繁荣现象, 理性地分析其成效, 不难发现我们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多还是浅层次的,还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政府官员、教育工作者及有关人士应该责无旁贷的担负起信息化浪潮中的教学改革任务, 把教育革命引向深入。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改革;计算机技术

随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 教育本身从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到组织形式最终将发生根本的变化。随着校园网技术的推广普及, 各校的硬件设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 但是良好的硬件环境不等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也未必带来所期望的教学效果[1]。为了“学科教学改革、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培训、技术信息运用”这一目标的实现[2] , 需要进行深入地探讨、研究和实践。不能把现代化教育流于形式, 做一些表面文章。尤其是身处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更应该在理论上深入学习, 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践研究, 走出误区找出不足,将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

一、传统教学的主要特点

从古至今身为教师者站在三尺讲台前谈天论地、传播知识、答疑解惑。学生在下面洗耳恭听老师的教诲和传授知识, 教与学就是这样天经地义的进行着。这种千古不变的教学方法是人类传播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他为人类知识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教学手段主要是黑板、粉笔、课本、挂图、教具等。

讲授方法主要是以教师讲授课本知识为主,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接受教师讲授的课堂

知识。

辅助教学手段是实验课、课外辅导、课外图书等。传统的教学过程中人们只注重知识的传播, 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而对于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拓展课外知识, 获取课外知识方面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传统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近代“教学主义”思想在传统教学中占主导地位, 传统教学设计的理论受到客观主义的影响, 教学主义比较强调外部的各个教学要素对学习结果的作用。认为教学是知识单向传播的过程, 教学主义的教学设计强调客观地设计教学策略, 能够最终实现逻辑的、系统的、预先设立的目标, 是学习者都能达到预先设立的高度客观化的能力和业绩。传统的教学过分强调研究知识内容的客观性问题。传统的系统化教学设计在本质上是分层次简化了的, 将综合性的学习内容分解为各个级别的子目标和不同的独立单元。这样获得的知识是彼此孤立的,非整体性的知识。其结果是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教学理念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倡导的“建构主义”理论之间的差异是非常明显的,这两种理论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是什么, 在某种条件下能否达到统一, 能否相互借鉴而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这些正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3]。

二、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对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 信息技术与教育相融合大致经历如下过程:在我国20 世纪70 年代以前, 人们将计算机看作是独特的对象, 即独立的学科, 在学校的学科设置中作为一门专业课程。其目的就是利用计算机培养学生编写程序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是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素养培养的, 而对其他学科教学的影响是十分有限的。

年代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我国开始流行起来, 与计算机素养的培养几乎同时进行。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 其含义是基本教学模式没有任何变动。教学录像、幻灯片、电视、计算机只是一种辅助手段, 帮助实现原有的教学模式。这些手段只是处于“硬件”地位, 对人们的思想观念、教学理念和模式没有任何的触动。

年代, 教学领域强调要将信息素养的培养与学科课程的学习相融合, 将信息技术的学习渗透到各门课程之中,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各门课程的学习。同时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概念被提出, 也涉及到相关领域的研究。所谓现代教育整合: 就是指运用整合理念对教育领域中包含的诸多要素进行重新组织所形成的看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绝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 而是要以课程为出发点,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在各门课程整合之中培养信息素养,让教师和学生都能以轻松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能够方便熟练的操纵现代化教学设备, 使之成为常用工具。至今, 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相整合, 国家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 这些只能依靠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和有关的专家在大量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摸索经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已经起步并将广泛深入的开展下去[4]。

三、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改革世纪80 年代初开始的幻灯片、教学录像和电视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和推广, 使广大的教师感受到它们的重要性和对教学的促进作用。这些以教学传媒为基础的课程有别于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课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的潜力的增强,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 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的绝非是手段的变化, 而是教学理念、模式、学习理论的变化。因此, 必须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实现取决于教学模式。由于信息技术的普及与应用, 社会各学科领域科学实践活动呈现出了新的模式。社会的客观需要对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所以, 新的教学方法、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考虑到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例如: 无纸化办公、远程教学、电子商务、无粉笔化教学等等。阅读方式从纸面到屏幕, 从线性文本阅读到超文本阅读, 从单向阅读到互动式对话式阅读。基于信息技术的全面教改, 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 进行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 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发生根本变化。这些变化将反映到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育学制、教学方法、组织形式等各个方面, 这一系列的变化是深刻的。

四、基于信息技术的考试制度的改革

信息技术改变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同样改变着考试制度和方法。教育体系、教学模式应该是培养会思考、会观察、会联想、会创造的学生, 而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会考试、会考高分的学生。高考状元有多少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领域独树一帜取得真正的骄人业绩? 人们觉得中学生、大学生的基础知识很牢固, 而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上的创新能力很差。很难突破以往的学术框架提出使人耳目一新的新技术、新理论。考试制度也应该改革: 我国的考试制度改革开放以来吸收了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 教考分离, 建立题库等等, 成绩的评价标准也在不断的改进。但是, 是否完全摆脱了旧体制、旧观念的影响?显然, 这些影响还是存在的。怎样才能使考试制度有利于人才的培养, 同样需要探索出一套好的办法和经验。总之, 考试不应是为考而考, 应该为人才的全面发展脱颖而出而考。

五、教学改革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一)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

与教学内容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能否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以全新的教学模式呈现出来, 这是特别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路的时候, 有些教师自觉和不自觉地使信息技术适应于传统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 也能像传统教学手段一样来运用。把课程中的内容机械的编入教学软件中, 搬上了屏幕。当前, 许多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还是用传统的方式使用计算机。不能把多媒体计算机作为演示的辅助工具, 要充分发挥课件的作用,把课件真正变为学生认知的工具。

(二)教学改革中需要更新的观念

教育现代化的最根本的问题是观念的现代化, 教育现代化的三个要素是: 物质基础、相应的行政制度和思想观点。而观念要素是这三者之中最主要的因素。教育向现代化迈进的进程中, 在适应信息技术的条件下, 必须不断的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 更新教育观念。在教学改革中需要更新的观念有以下四点:

1.教师由处于中心地位的主讲者变为“指导者”, 教师“一言堂”的情况将要彻底的改变。教师的积极主动的思维变为教师与学生在同等条件的积极主动的思维, 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辅导者、促进者。

2.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 学生是意义建构的主题, 应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系统, 对之进行学习、探索和研究。由教师掌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其他的教学仪器、器材应该变为学生认知的工具, 感性认识的工具。

3.要彻底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 把课堂变为气氛活跃、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场所。把单纯的归纳或演绎讲解转变为基于“主动探索”、“情景创设”、“会话商讨”和“意义建构”的新型的教学方法。

4.既然是教学改革,就一定有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成为阻力, 变为禁锢我们思想的枷锁。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教学改革能否顺利进行的首要问题, 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才能把教学改革引向深入, 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结束语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信息的时效性越来越强, 知识更新的周期越来越短。课本+黑板+粉笔的教学模式以及传统的教学观念已落后于世界经济、科学技术发展的新形势的需要, 落后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往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狭窄,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创新能力差, 在调动和开发学生的潜质,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做得远远不够。当前, 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 我们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的高速公路。互联网和教学软件的应用和推广, 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层面。在信息爆炸的时代, 使学生置身于一个崭新的知识环境中。不只是引起人们的关注, 更主要的是调动启发了他们探求知识的强烈愿望。面对这样的局势, 政府相关部门、教育界、专家、广大的教育工作者面对教学改革, 在理论上不断完善,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求,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信息时代的教学改革中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5]。

《学会生存》一书指出:“教育技术绝不是强加于传统体系上的一堆仪器, 也不是在传统的程序上增添或扩大一些什么东西。只有当教育技术真正统一到整个教育体系中去的时候, 只有当教育技术促使我们重新考虑和革新这个教育体系的时候, 教育技术才具有价值”。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是全方位的,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育改革与创新也应是多方面的,我们要抓住目前我国大力普及信息技术的契机, 解放思想、开拓思路, 深入探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我国教育的跨跃式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标签:最新   浅谈   高中   教学   理念   高中生   生物   教学论文   模板  

本文永久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