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精选8篇)

分类:范文大全日期:2023-12-26 14:08:56


读后感”的“感”是因“读”而引起的。“读”是“感”的基础。走马观花地读,可能连原作讲的什么都没有掌握,哪能有“感”?读得肤浅,当然也感得不深。只有读得认真,才能有所感,并感得深刻。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篇一

读书不仅可以增长我们的学识,更能够塑造我们的品质和性格。它可以成为我们的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也完全可以把读书当成一种灵义务对待。在诸多文学作品中,我最为喜爱《战争与和平》,它的场面极为开阔,人物形象鲜明,有一种大海般恢弘开阔的美。

世界历史可说是一部战争史。自十字军东征,第一、二次世界大战,至近代亚洲的泰缅战争、中日战争,哪一次不是死伤惨重、民不聊生?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便是以四个豪族作主线,在战争年代与和平时期的交替描写中,为我们展现了1895至1820年俄国历史的生动画面。从中,我深深体会到了和平,是人性光明的表现。而战争,只能造成国破家亡、亡命伤身、人们流离失所的悲剧。

记得小说主人公安德烈曾说过:“假使每个人只为他自己的信念去打仗,就没有战争了。”留给我的印象十分深刻。战争中,硝烟弥漫,耳畔是听不尽的嘶喊声。但在士兵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是在呻吟、在流血,他们在企盼下一个消亡的肉体不属于自己!而战争始终具有其残酷性、现实性,那些士兵中,大多是从老百姓中抽出来的壮丁,他们来自各个地区、各个行业。为了战争,他们身份统一为士兵,也许有的人从彼此仇恨却站到了同一战壕里,因为目前他们共同的敌人是对面的机枪和炮火!

有史以来,各种战争不胜枚举,我们真是避之惟恐不及。当世界人民一致期盼新世纪和平安定之际,随着3月20日那场流弹的侵袭、警报的骤鸣,却将一切愿望打碎!

战争可以说是解决国际纠纷问题的最糟糕、最危险的选择。使用战争手段既不符合世界人民追求和平、安定与发展的愿望,也无助于从根本上消除引发纷争的固有矛盾;既会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也会播撒新的仇恨与敌对的种子,甚至加剧不同文明之间的误解和对抗,使部分地区乃至全球局势陷入新的动荡和混乱。20日那隆隆的轰炸声,破碎的已远不止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

伊拉克战争的爆发,己使得全世界爱好和平的人们都为之愤慨。立即停止对伊战争,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在《战争与和平》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作者以史诗般广阔与雄浑的气势,呼吁我们“爱好和平的人们,联合起来吧,让我们只有一个旗帜——和平!”这个口号,应成为我们世界人民永恒的追求!“战争与和平”,我们渴望和平、摈弃战争!让我们乘着《战争与和平》这艘思想之船,共同祈盼和平,驱散战争的阴霾,还海湾地区一片祥和宁静的晴空!我们一定会生活在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和平、共同发展的美好世界!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篇二

-->

这本书阅读的时间跨度特别长,差不多俩月了,原因有二,书本身就是大部头,经典名作,不易读,其二,这段时间迷上美剧,阅读懈怠很多。

这本长长的战争与和平大名不知道是小学还是初中就听到了,反正真正的阅读是听到这本书的十多年以后,书中的内容说来也不复杂,复杂的是俄国作品中类似欧洲的人名地名让人头疼。很多时候除了关注书的内容本身,还要花心思去记和分辨这些人名。

这本书虽然不是历史书,(作者好像也不认为它是小说,但是我们归类还是会把他归为小说。)但是我阅读完感受最深的二点确实关于历史的,其一就是之前了解到的拿破仑进攻俄国失败因为资源短缺,这本书让我看到的正好相反,法国占有各种优势,一度让俄国首都迫使莫斯科的大部分人撤离莫斯科。其次,就是关于拿破仑的形象,通过作者的一些观点描述,让我了解到,拿破仑或者其他一切容易让人膜拜的形象,更多的可能是不断去强化其光辉形象的结果。我们了解的真实,未必是真实。(当然这两点是基于本书给我的认识。)

很难想象,书的收尾阶段,作者对于科学的开放态度,让我敬畏。原来,我们上学书中所给我们的托尔斯泰或者其他的人物形象,过于单一化。可能有些作家或者人物,比我们所了解到的更让人敬佩,当你更多的去认识他的时候。而托尔斯泰便是其中一位。

小结:书很长,很耐读。读这种书会有很不一样的感受,读完会有满满的成就感。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篇三

这天最后拜读完托尔斯泰的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感慨太多太多:

首先我认为《战争与和平》超过了我原来读过的所有的小说,甚至包括我比较喜爱的《红楼梦》、《三国演义》、《百年孤独》、《瓦尔登湖》……这本书好就在它的任何一个人物刻画、景物描述、战争场面描述、心理活动描述、人物对话描述等等,及至每一个段落、句子甚至标点都是那么恰到好处,完美无瑕。

这本书描述得很真实,以几次真正的战争为背景,里面有真实的人物:拿破仑、亚力山大、库图索夫等,它的真实还体此刻,每一个人物的描摹都不是一出场就完美无缺的,他们都有一个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玛丽亚公爵小姐,她虽然长得较丑,但是她心地善良,屈己待人,她一向都深爱着对自己严历到刻薄甚至精神虐待的父亲;她成全女伴部锐昂小姐和自己的求婚人约会;她一向精心照顾、教育自己的侄儿尼考林卡,及至到自己有儿女时都不允许自己在行为甚至在思想上对侄儿不如自己的儿女;她的灵魂是那么的高尚,正如丈夫罗斯托夫对她说的”人不是正因美才可爱,而是正因可爱才美,“玛丽亚就是那个最美的女生!我最喜爱这个人物。在我眼里,从内到外,这个人物都是纯粹的完美无瑕的。尤其我最喜爱的场景是玛丽亚与罗斯托夫的第一次相遇:”罗斯托夫立刻把这次会面当作一种奇遇,一个没有保护的不胜悲伤的姑娘,独自遭受到粗野暴动农民的横行!多么个性的命运把她带到我这来了她的面貌上和表情上是多么温柔、高贵!“关于爱情名言

玛丽亚的育儿日记也是我所崇敬的,我同样对她的那种崇高的道德世界感到惊异!

娜塔莎,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描述跨跃很大:从一个天真烂漫的小女孩写到多情美丽的少女、又写到完全献身家庭——丈夫与儿女而完全抛弃自己的所有——包括外交、爱好和女生的修饰等等,整个小说中人物娜塔莎的变化是最大的。对老伯爵夫人的老年之后的描述是我十分喜爱的,奈何拙笔不能表达深意,准备全部作摘抄以享之。

当然还有安德来公爵、矮小的公爵夫人,发西利公爵、俾利平、索尼亚……每个人物都有血有肉,真不愧为大家手笔、神来之笔!托翁在描述环境和心理相结合的水平着实让人叹为观止:如罗斯托夫第一次参加战争”他对死亡和担架的恐惧、对太阳和生命的爱惜,写得太传神了!安德来公爵第一次“死”:“在他头上除了天,崇高的天,虽不明朗,然而是高不可测的:感谢上帝……”太让人感动了!

经过一个半月的《战争与和平》的阅读,思想上得到了一次深刻的启迪,灵魂上获得一次深刻的净化,真真切切地享受了一顿文化大餐!对这本书,我真是有些爱不释手。读过一遍后,又详细读了里面的精彩片断,并做了部分摘抄,从思想意识中竞有些不愿回到现实生活中来了!

在此,我期望喜爱读书的人千万莫错过这本好书,不读《战争与和平》,枉称读书人!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篇四

最近阅读了《战争与和平》其中有句经典的语句深深的吸引了我:“用人间的爱去爱,我们能够由爱转为恨;但神圣的爱不能改变。无论是死还是什么东西都不能够破坏它。它是心灵的本质”。

“我倒下了么……我只明白,我再也不用举着旗子奔跑……再也不用为战争而烦恼了……”安德烈公爵静静地躺在地上。这是战争,为了信仰而有的战争,也许帝王以为这只是一场有关荣辱的如同过家家般的战争的话,那么就错了。如果只是认为受了屈辱,而不和拿破仑议和的斗争,就不是战争了,别人在战场上流血牺牲,而帝王却很无耻的说上一句,“我将准备酒肉。你们准备战争。”这一点,是最令人痛惜的。帝王——是历史的奴隶。那么,真的是吗?别人在牺牲,他能够说出这种话。

“桥炸掉了吗?”军官发问。“当然。”另一个军官洋洋得意地说。“代价是多少?”“不值一提,两伤一亡。”军官无所谓的耸耸肩。看到那里,不由自主地捏紧了拳头,有这样把生命当做是儿戏一样吗?可是转念又想,这不就是战争吗?死伤是肯定要有的,可是,这种将生命当做儿戏,漠不关心他人死活的情,不就是仅有军官阶级的人才做得出来的么?今日,在战场上,你冲锋陷阵,明天的今时,你就有可能沉睡在这个洒满了鲜血的修罗场。

战争本就是丧失人性的最野蛮的行为,为何还要想到什么爱、诗、哲学等人类最礼貌的东西呢?我认为这句话说的一点都没有错。已经是为了信念组成的不是战斗的战争,再谈到完美的东西,正是抵触的东西。可是,我又认为,在这时候,谈谈这些完美的东西没有错。说实话,本人是很佩服彼埃尔的。在任何情景下,温和却不懦弱。他看上去,是一种完美的结合。在最危难的时候,想到的不是绝望,而是完美的余辉。摇身一变成为别霍斯夫公爵的他,人生充满了戏剧性。

这一部穿插在上流社会,不局限于一隅的小说,场面的波澜壮阔,是他成为经典的原因。里面的人物个性鲜明,让人难以忘怀。彼埃尔、安德烈、尼古拉等等,仿佛只要穿越时空,仍然能够触摸到,那些热血,那些真正的悲伤以及对未来的期望,就这样展此刻人们的眼前。生下来,人的各种欲望、丑恶一面尽情展现。情欲、贪欲,更多。库图拉夫也是一样,毫不在意地听别人说他是独眼龙,在军事上,兢兢业业,为国家效忠,尽犬马之力。最终,却因为别人的不满,军权移交。却竟然只呢喃一句,“我的时代,最终过去了……”。也许,就像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所说: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象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异常喜欢他的芬芳。也许他是被上帝咬得异常多的那个苹果,所以,他是最被上帝所最爱的那人。

和平的前奏,总是需要流血和牺牲换来。明天太阳是否能依稀升起,没有人明白。狭小的车间中,娜塔莎和安德烈互相人性的宽恕。当战争结束,拿破仑的时代彻底过去,奥军取得胜利的时候,所有人都明白,真正的黎明,最之后临了。是的,来临了,经过战争的洗礼,这和平的曲调奏响之时,那旋律格外的欢快和动人。

婚礼举办,生儿育女,这是人之常情,这是真正的和平时代了。最终一句话,让人感触颇多:我所能做的,只可是是令爱我的人都感到幸福。那是小尼古拉的感慨,那个十五岁的瘦削少年所说的话。是的,既然已经和平了,我们所能够做到的,只可是是爱我的人都感到幸福而已。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篇五

安德烈和娜塔莎是互相错过的两个人。

他们两个互相错过,不是因为尚华(安德烈的父亲老公爵)那样尖锐偏执的叫:“门第高啊?人挺好啊?啊,我那个小孙子要有后妈了!” 不是因为杨晓(阿纳托利)那充满诱惑和激情的声音:“我爱你爱到发疯了,还能见面吗?” 不是因为苏秀(娜塔莎的母亲)那无可奈何仿佛已经预料到结局的口气(那是作母亲才会有的敏感):“去吧,去见他,他向你求婚呢。” 不是因为孙道临那一语道破天机的旁白:“此刻安德烈心中原有的对娜塔莎的激情消失了,只留下对娜塔莎幼稚和软弱的怜悯,以及她对爱情是否能够忠贞的忧虑。”甚至不是因为他们要分开一年。不,全都不是,只是因为他们自己。 他们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

安德烈出场的时候,他对自己的婚姻感到失败和厌倦,“永远不要结婚朋友,这是我对你的忠告。”而娜塔莎吸引他的,是她和他的前妻、和整个上流社会完全不同的纯真,她给他带来的是“幸福、希望、光明”。

那么娜塔莎爱安德烈什么呢?她只是想爱,当在舞会上安德烈穿过大厅向她走来时,她就爱了。那是一个和她周围的男人——她父亲、哥哥、鲍里斯、彼埃尔都不同的成熟男人,严肃、不苟言笑,他最大的优点就是有自制力。在一个小女孩看来,探索这样男人的内心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安德烈和娜塔莎从一开始就南辕北辙。对方身上那显而易见的区别恰恰成了各人眼里最具吸引力的地方。

于是,爱情在安德烈经历过生死对生活不抱希望的时候悄然而来的,在娜塔莎正想恋爱的时候从天而降的。

从一开始他们之间的关系就并不平等,娜塔莎总是仰望安德烈——“连我父亲都尊敬的聪明人”,还有害怕。娜塔莎打猎、跳舞,快乐的似乎忘了一切,可当尼古拉提到安德烈,她突然有些惊恐的怀疑安德烈是不是赞成、理解她的这种乐趣。娜塔莎对自己一向充满信心,她跳舞、骑马、打猎,样样都行,人人都夸,还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但面对安德烈她却显得那么不自信。她在安德烈无形的压力下,唯恐自己不能符合他的要求。“可和他在一起,我总有点害怕。怎么回事?这就是真的感情吗?”而安德烈也满足于这种仰望。他认为阿纳托利只爱娜塔莎的肉体而非灵魂,其实他也还远没接触到她的灵魂。

安德烈习惯于克制自己的感情,他向彼埃尔倾诉时杨成纯的声音是那么兴奋,好像已经不能抑制了“我不能不爱光明,这不是我的错!”求婚时,他面对娜塔莎却又冷静的仿佛与己无关。在最炽热的感情下面还有块永不会化的冰。这就是安德烈,也是杨成纯。爱情就应该是激情澎湃,而当面对婚姻的时候,一切都要变得现实。求婚对安德烈不是第一回,他低头却不看娜塔莎,熟练的说着想好的词,“我第一次看见您就爱上您了,我能希望?”“您是不是爱我呢?”而对娜塔莎这是破题儿头一遭,此前她已经在没有如何消息的等待中熬过了3个星期,就在她觉得不嫁人也挺好的时候,接到了求婚。她怎么能不喜极而泣,激动得喘不上气。“还用问吗?您应该知道,干嘛还要怀疑?那些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感情何必要说?”“多幸福啊!”但接下来的却是更加漫长的一年的等待。她又怎么能不产生激烈的反应:“一年!这办不到!”但安德烈却想不到这些,“怎么了?为什么要哭呢?”他没法理解娜塔莎的眼泪,反而加深了对她软弱幼稚的担心。

好像很自然的,杨成纯的淡淡的声音说出:“您是自由的,婚姻将保守秘密,要是您发现您并不爱我,或者爱上了别人?”怀疑已经开始了。他坚持不把婚约公开,不举行订婚仪式,说明他对娜塔莎没有信心,对这段感情没有信心。他有些自私的想,如果娜塔莎真的要退婚,他不至于成为全上流社会的笑柄。表面上他是给娜塔莎自由,实际上他爱惜名声到不在乎娜塔莎的感受。他甚至走之前会说:“我走以后天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您可能会不再爱我?”这种心理暗示对他、对娜塔莎都是致命的。

其实,上一段婚姻的失败,对前妻的愧疚都还在安德烈心里。他也在害怕会重蹈覆辙。丽莎的死和他的自私——坚持要上战场去追求自己的土伦有直接关系。这一次,“等待一年”显然不止是推迟他的幸福,也不止是让娜塔莎更了解自己,安德烈恐怕也把这当成是对娜塔莎的考验。然而他们的爱情也终究没能闯过这关,于是杨成纯的柔情消失了,他用我们熟悉的有些夸张的语气说:“请转告伯爵小姐,她过去和现在都是自由的。祝她万事如意。”此时他不再关心娜塔莎的情况,只想知道阿纳托利的下落,他要去决斗,那关系到他的名誉。 娜塔莎想要完美的爱情,像尼古拉和索尼娅,或者比那更加轰轰烈烈。安德烈想要一段由美好爱情带来的幸福婚姻。

婚姻和爱情区别的第一要素就是责任。娜塔莎也意识到了,“从现在起,我就是这个陌生的可爱的连我父亲都尊敬的聪明人的妻子了,这可能吗?从今以后,再不能把生活当儿戏了。我是大人了,我对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负起责任来。”可惜她还经历世事太少,还不明白“责任”——婚姻中的责任究竟意味着什么。在她心里安德烈还是个“陌生人”。

娜塔莎向往朝朝暮暮,如今却是远隔千里。她的身边愈是热闹,心里却只是愈孤独,愈不能停止思念,“现在他在哪儿?”她必须强迫自己“不想这个,不许想这个。” 然而如何能不想。这一切终于在新年的时候到了顶点,“他什么时候回来?也许他已经回来了,我忘记了。”(注意:她说的是“我忘记了”,而不是“我不知道”。这就是娜塔莎的语言。她始终没变,还是那个一心想飞上天的女孩子。)“真想他快点回来,真怕会失去他。最糟糕的是我会变老的,那时候我就不会这么美了。”——思君使人老。但不是使娜塔莎变得成熟,只是使她更加冲动、脆弱、更加混乱。思念使爱情的感觉不再是幸福,而成了折磨,使等待仿佛看不到尽头。

阿纳托利恰在此时出现了,就在思念已经击溃了娜塔莎的时候。“昨天晚上我的命运已经决定了,不是被您爱,就是为您死!”这才像一场娜塔莎梦想中的爱情,热烈的情书、炽烈的亲吻,和安德烈的不动声色都是那么鲜明的对比。何况还有私奔——浪漫到了极点。安德烈就要回来了,但对娜塔莎已经不再重要了,这次她一定要好好爱一回。她其实只差最后一点坚持,但她已经感觉不到能使她坚持下去的爱了。爱情来得越是突然和狂热,往往越不能持久,结局越不可预测。

直到面对死亡,爱才得到奇迹般的重生。女人对男人的爱里面是一定要有些怜惜的,那是自然而然产生的母性的爱,不应该只是仰望。不论什么样的男人在内心最深处都会有小男孩的一面,两个人经过这个阶段才可能产生真正的爱情。那是安德烈在死前、娜塔莎在安德烈床前才体会得到。杨成纯才能由衷又再一次那样充满柔情的说:“娜塔莎,我越来越爱您了。”

然而,太迟了,他们已经错过了那仅有的一次机会,他们和命运擦身而过。或者实际上,命运根本就不曾给过他们机会,只不过是让他们相遇而已,让他们更加深了对自己的了解,更清楚该如何去真正的爱。仅此而已。

只是当时已惘然。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篇六

《战争与和平》#看到停不下来,中午没去走,终于看完了,只想说托尔斯泰太伟大,每一个人物都是立体的。

我的视角很不同,最喜欢那十五六岁的少年军官彼嘉,他热情真挚,为了去前线,跟大人们磨,遇到战俘还想着给他吃东西,温柔地照顾他,彼嘉死了,杰尼索夫耳边回荡着彼嘉的一句话:“我吃惯甜东西。非常出色的葡萄干,你们全拿去吧!”

我也喜欢库图佐夫,历史上真实的独眼将军,托尔斯泰说“他的目标只有三方面:第一,竭尽全力打击法国人,第二,把他们打败,第三,把他们赶出俄国,尽可能减轻人民和军队的苦难。(最终,人民爱戴他,皇帝讨厌他)

娜塔莎和安德烈公爵的爱情悲剧让人动容,但托尔斯泰又是温柔的,最终又有了皮埃尔,而皮埃尔对自己的怀疑,也因为妻子娜塔莎得到了好的映证,在妻子身上只反映他身上真正善的一面,他们彼此得到了救赎。

尼古拉和玛丽雅这一对完全不同的人走在一起,一样得到了幸福。

一个个丰富的人物,恢宏的战争场面,让我欲罢不能。草婴先生的译文真好,读起来很流畅。

今晚开始看《生存与命运》,据说是现代版《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篇七

《战争与和平》紧紧围绕着普尔康斯基、别祖霍夫、罗斯托夫和华西利四大贵族家庭展开,描绘了俄罗斯民族壮丽多彩的历史图景。为什么说《战争与和平》是一部杰作?经典在于托尔斯泰精湛的刻画和叙述。例如,在小说的开头,安娜和舍勒一家举行了一次上流社会聚会:安娜的“向导”身份非常有趣,比如将“a”引入“b”,或将与“d”交谈的“c”插入到“e”和“f”之间的辩论中,对此她异常忙碌。后来,托尔斯泰在晚会上通过人物的对话一针见血,指出了拿破仑激动人心和战争前夕的历史和背景。说托尔斯泰引用了大量材料,拜访了伟大卫国战争的参与者,还视察了当时的博罗基诺战场,以描述战争的开始、经典和后果。很明显,托尔斯泰的真诚努力造就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当我第一次看到它时,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名字。战争与和平就像生与死。他们为什么要联系在一起?没有战争就没有和平。读完整本书后,我改变了看法。在列夫托尔斯泰的内心世界里,战争与和平从来不是对立或孤立的。在和平的环境中,人类心中的战争从未停止过。在阅读书籍时,有无数各种各样的人物。有些人追求自己的荣誉。有些人追求权利。有些人追求金钱。有些人追求欲望。追求越迫切和疯狂,内心的战争就越痛苦。就像生与死一样,有些人活着就好像他们已经死了。有些人死了,但他们的灵魂仍然活着。列夫托尔斯泰不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吗?他已经死了,但他的灵魂和意识仍然活着,触动着后代的心灵。读完《战争与和平》,我认为列夫托尔斯泰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文学家,而且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思想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他是一个什么都知道的聪明人。因此,我对他无限的爱和崇敬给了我记录我浅薄感情的冲动和勇气。

托尔斯泰普遍认为,在理性的视野中,自由意志是一种幻想,是一种"瞬间不确定的生活感觉"。然而,在灵性观中,自由意志是生命的整体,是人的精髓。我们无法想象完全的自由,无论一个人想象的东西不受外界的影响,我们永远无法获得时空自由的概念,空间的运动,遵循必然的规律,时间上的思维和判断也受到一系列限制的制约。但最重要的是我们无法想象我们的行为没有理由"理性的第一个要求是假设并找出原因,因为没有理由,我们无法想象任何行动。我无缘无故地举手,但我想无缘无故地做一件事,这就是我行为的原因。"多么精彩的论点啊!如果托尔斯泰沉溺于对力学或生理学的讨论,来反驳自由意志,那么他的论点至少会被科学的发展所推翻,至少有牵连和优柔寡断,但他会跌跌撞撞,转向更高的泛化水平,例如太极的钩子,这个结论很难动摇,这与专业哲学家的结论相当!

总的来说,《战争与和平》中有一种年轻的精神,包括托尔斯泰自己的精神。这种说大话有时会让人觉得非常扭曲,也就是说,非常自信,想要表达出来。正如朝日所说,“把它强加给你”可能是因为跨欧亚的关系,俄罗斯文学表现出非常奇怪的一面,总觉得这个故事有点像中国的《红楼梦》和其他大家族的风格。有人说拓实追求广度而忽视深度。这本书可能有一点,每个人的变化都有点突然,但是,这正是这部作品的伟大之处!通过伟大卫国战争的胜利,托尔斯泰也表达了对战争中遭受创伤的人们的同情。他是一位有情感的作家。在阅读之后,俄罗斯人民在这场悲惨战争中的英勇和爱国热情受到历史书籍的赞扬,也体现了俄罗斯人民的顽强性格和斗志,这是任何国家都不可阻挡的。

支持受压迫的农民。即使他们不了解宗教的含义,他们仍然可以感受到安慰。我认为这可以被视为另一种精神上的胜利,但是那个时代的俄罗斯农民没有条件去抵抗,所以他们应该得到比阿q更多的同情。面对苦难感到无助的人群很难得到。就像托尔斯泰当时一样,面对农民的满足和乐观,停止了物质施舍,开始痛苦地反思他们与他们的差异和改变的可能性。

“嘿,嘿嘿……”一只白鸽停在我身后楼梯旁的窗户旁边。我转身看着房子里温暖的黄色灯光照亮了房子。茶几装饰有精致的茶具,新鲜水果和甜味。糕点,妈妈正在书桌前静静地写书法,爸爸正在沙发上和她的祖父母一起看电视正在播放“太棒了!我的国家!”当场景中壮观的大型航空摄影经过时,祖国壮丽的山川带来的震撼和骄傲,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我很自豪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与伟大的新时代。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有多难。我希望战争永远消失。和平的白鸽将永远留在世界的每个角落。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篇八

无论你的理想有多伟大,无论你付出多少努力去探索,你最终都会回到平凡的潮流中,被大潮裹挟着消失在这个时代的潮流中。下面就来说说《战争与和平》读后感,大家千万别错过。

托翁反复强调,历史不是英雄史,英雄也不是时代的操纵者,而是时代的产物。所谓成功者能看透时代的本质,懂得潜在的“力量”,顺应时代潮流。

战争是一项具有不可估量的、复杂性的系统工程。我们不太了解它的静态,更别说它处于动态变化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合理的分析往往不能带来预定的效果。

安德烈和比埃尔一样,对现实生活并不满意,却一直在努力给自己生活一个理性的解释,让自己能够接受当下的生活,并给生活赋予丰富的意义。

安德烈死前接受了上帝的救赎,比埃尔沉浸在日常生活的幸福中,以政治改革作为自己的使命。虽然最终没有找到“理性的解释”,但也已经达到了他想要的结果。

在寻找的过程中,安德烈发现了“真相”,就是娜塔莎的纯真,但这种纯真间接性地导致了他的死亡。而比埃尔首先发现的是“善”,并且加入了教派,妄想通过“善”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但是自己还是一如既往的虚伪。

安德烈临死前意外的与阿纳托利和娜塔莎重逢,这些曾经给他带来伤害和痛苦的人,也同样面临着痛苦。当安德烈感觉它不是“恨”,而是“爱”时,那正是一种对生活的理解,并用“美”去拥抱生活。

失去一切后,比埃尔遇到了天真乐观的普拉东。比埃尔放弃了对理性思维的盲目追求,开始学着去感受生活中的“美”。

回到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切的努力,对自己的生活有什么改变吗?不!最终,我们只能与生命达成一种理解,而获得内心的平静,这也算是一种投降吧!

标签:战争与和平   读后感   精选   8篇  

本文永久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