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最新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 放牛班春天观后感(汇总8篇)

分类:范文日期:2023-09-17 11:44:58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观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观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观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一

《放牛班的春天》讲述了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个学校被称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

马修怀着一颗仁爱之看待这些孩子,对学校残忍的“行动—反应”制度深恶痛绝。他热爱音乐创作,他用爱心关怀孩子,在他的执着下,费尽心思组成了一个合唱团,为他们谱曲,用音乐引导净化他们的心灵,对他们的人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看完后也让我陷入了沉思:

每个孩子都是能教育好的,没有所谓的坏学生。池塘之底的孩子被以前所在学校辞退,被认为是问题学生,被现在学校老师用残暴的方式压制,被贴上“极坏”的标签,这些学生真的差吗?不是。马修老师不这样认为,并在他的教育下改变了他们,成就了他们。

我们也埋怨过孩子调皮,不听话,但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的方法是否有问题?是否静静思考过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没有坏学生,每个孩子都是可爱的都有自己的长处,需要你去发现。遇到问题多找方法,用不求人人最好,但求每个孩子都不断进步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个孩子,教育孩子,做到无愧于心。

用老师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池塘之底的校长用暴力压制孩子,孩子看似听话了,但很明显作用是极短的,并且是表层的,孩子内心不服,内心出现了叛逆,出现了反抗现象。

相反马修老师用他的爱心耐心教育爱护孩子,最终换得了孩子的认可与尊敬,改变了孩子的一生。孩子们是单纯的是最懂爱的人,谁对他们好他们是能感觉到的,愿我们用自己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让孩子都能健康快乐成长

希望自己也能想马修老师那样去对待孩子。做像他那样的老师。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二

初中时看的电影,现在都记得很清楚(也许是因为当时看了不下十遍吧)校长和老师是非常死板的类型,为了维护表面上井然有序的秩序,以打骂罚的方式处理学生,放牛班的春天 观后感。放牛班学生(问题少年)本身没受过什么良好教育,天性又好动,因此两代人的代沟逐渐变得越来越难以逾越。

马修,在音乐界被冷落的音乐家,怀着低沉的心情来到他所谓池塘畔号的学校。他来之后,并不认同校长残暴的教学方式,对孩子的行为也充满谅解和耐心,自开音乐课来熏陶他们。(之前孩子们偷他皮包,设陷阱害他,骂他光头)孩子们对马修的态度从轻佻到尊重,当然其中不乏特别情况的学生:莫杭治、孟丹。莫杭治长得帅气但性格怪异,常常逃学的行为以至于被公立学校开除,其父母离异,母亲感觉像是文艺圈的人。孟丹性格粗野,对他人轻佻,被别人是为无药可救的问题少年,除了马修。

1.莫杭治不管是画光头佬还是被马修发现,都没有被马修处罚,而是被教育,与校长的方式反差过大,观后感《放牛班的春天 观后感》。

2.莫杭治在最后的演唱时,眼中充满了对马修的理解和尊敬(之前被马修孤立、取消独唱)。感动之中从恶魔化为天使。

3.佩皮诺每周六都会在校门口等他父母来,结果马修被炒得那天正好是星期六,佩皮诺跟马修走了。等待是值得的,被导演肯定了。

4.孟丹低劣行为,以及放火烧校的行为其实为保护自己免受他人的伤害。他走前对马修的一笑,既有对马修为人的感激和讽刺,折射教育的失败。

5.校长曾经是一个鼓吹手,因病态的社会而身心扭曲,为了升职不惜采取任何措施对待学生。

这部电影对我影响很大,最后学生在反锁的房间将纸飞机扔给楼下的马修,太感人了

马修:你在干什么?

佩皮诺:我正在等星期六,我的父亲会来这里接我。

马修:但是今天不是星期六。(佩皮诺的执着等待是有道理的,马修被解雇那天,正是一个星期六。马修离开的时候,除了美好的回忆,还带走了小佩皮诺)

夏伯特:犯规,处罚

马修:你看见罪恶无处不在。

夏伯特:这里?是的。

(夏伯特正拖着孟丹即将惩罚他)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三

周星驰说过:“做人如果没有梦想,那跟咸鱼有什么区别呢?”这也正如《放牛班的春天》这部电影一样,剧中的老师、孩子们都有一个音乐梦,他们喜爱音乐,喜爱唱歌,想在更大的地方发展。多彩纷呈的生活,就像姹紫嫣红的鲜花点缀着人生的春天。

山高自有客行,水深自有渡船人。追寻梦想,需要不忘初心,重新与世界博弈的勇气。

当作家是陈忠实从小的梦想。但由于家境困难,他早早辍学,只能在家务农。当他以为梦想破灭时,父亲指着农田旁的小溪告诉他,溪水遇到大山,不能直接冲出来,就会转向,绕道前行。陈忠实听后深受启发。此后,他当过教师、工人、文化馆馆长,但一直心怀梦想,一直坚持写作。20年后,他终于走出了大山,进入省作家协会工作。之后,凭借多年的积淀,他写出了代表作《白鹿原》。

别抱怨生活给你什么,你都得坚持,因为别无选择。《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那个老师就是这样,即使去那样的学校,也没有放弃梦想,放弃创作,最后和自己的学生们在更大的舞台演绎自己的人生。

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追寻梦想,需要披荆斩棘,活出不同自我的坚毅。

海伦·凯勒双目失明,两耳失聪,却努力地从一个让人同情默默无闻的小女孩,变成让全世界尊重的女强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么生活对她的不公平可谓到了极致,她完全可以放弃她的梦想,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声痛哭。没有人会责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轮椅上,像一个植物人一样由人服侍。可是这一切她都没有做,她只是吃力地在老师的帮助下学习盲语,触摸着物,仅仅凭着她永不言弃的信念和坚持不懈的意志,把理想的天空涂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雨果说,只有冲撞命运的人才是天才,宿命不过只是那些缺乏意志力弱者的借口罢了。只要春天还在,即使黑夜吞噬了一切,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只要梦想还在,纵使蛛网密布,风雨依然会把希望送来。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信念执鞭,拥抱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四

最近看了一部法国电影,名叫《放牛班的春天》。

此片主要讲述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克莱芒·马修因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克莱芒·马修想用自己的方式帮助这班问题少年,他开始教学生们唱歌时,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性格的莫翰奇出来捣乱,谆谆善诱的马修老师把莫翰奇的音乐天赋发掘了出来。使他成为世界著名指挥家。

其中马修老师给我的印象最深。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用动人的音韵教会他们成长,用爱的真谛去感动他们内心的纯洁更令我震撼。

上帝问一个小孩,“你认为人生最幸福的时候是哪一时期?”小孩回答,“中年,我现在每天都有写不完的作业,妈妈每天都有时间看电视。”上帝又问一个中年人,“你认为人生最幸福的时候是哪一时期?”中年人回答说,“老年,我每天都要为了全家努力工作,老年人可以乐享天伦。”上帝又问一个老年人,“你认为人生最幸福的时候是哪一时期?”老年人说,“孩童时期,我现在腿脚不灵活了,没有活力,而孩子们能自由自在的奔跑,玩耍。”上帝叹了口气,“为什么没有人觉得现在的时刻最幸福呢?”

其实人生的每一天都是幸福的,同样也是幸运的,每一天都是人生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五

看完影片之后,才明白这个“放牛班”与真正的“放牛”一点关系也没有,所谓“放牛班”指的是一帮问题少年,他们的性格,脾气和他们短短的却复杂万分的人生历程,而春天,是一种期望,是一种“重新”之意,一种冬天过后又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象征。

故事发生在法国,某个小镇的郊外,有着这样一个充满严格制度的少年学校。而这个学校里的学生,并没有因为这样的严厉管制而变得乖巧,反而成为了一群没有教养,只会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孩子。然而谁也不会明白,在这样似乎无可救药的孩子幼小的心灵中,一个个美妙的梦想正在悄然升华。怀着这样天真烂漫的梦,他们遇见了一个能够说足以改变他们命运的人——他就是马修。

学习的路途上,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能够说是无远弗介,一位坏的教师,能够毁掉一个孩子的一生,反之,一位好的教师,往往一句温柔的鼓励,一个肯定的眼神,就能够让他人眼中,毫无期望的坏学生,重新找到他们自我人生的方向。

当一位好教师如此重要,却十分困难,因为应对一群不一样个性,不一样资质的学生,如何因材施教,实在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在我看来,“「耐心」是一位好的教师,最须要拥有的,对学生不要时常大吼大叫,甚至拳脚相向,不要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只要用爱心与信心,总有一天,学生们会蜕变成美丽的蝴蝶。”

马修,他好似一个善良的牧人。他用爱找回了一群迷失的羔羊。用爱照亮了前往之路,用爱为他们指引方向。我想说:这不是奇迹,而是爱的奇效。在管教寄宿学生时,将学生组成了一个合唱团,用音乐启发孩子的潜能,让野男孩个个成为发光的小天使,用纯净的音乐唤回他们冰冷已久的心。我清楚地记得其中一句对白:“等等,他是我唯一的男低音”这句话饱含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尽心尽责;对人平等,不分贵贱,一视同仁的态度。

记得上学期上雷教师的《教育原理》时,她异常强调“每个人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都应当得到尊重,存在就是有价值的”。马图在理解校长的任务时所提出的三个条件:第一,不体罚学生;第二,让我来处罚犯事的学生;第三,不要透露他们的名字。无一不体现了他对幼细心灵人性的关怀。

最终,这个班级的一切都改变了。一幅幅美丽的春天景象在每个孩子脑海中浮现。他们从马修的身上感受到的不再是每一天的提心吊胆,生怕犯错的恐惧,而渐渐转变成为了慈父般的爱。

整部电影使我感触很深,的确这不仅仅只是一部教育意义深刻的电影。在被剧情牵动的同时,心灵也不禁震颤。将这群问题少年集中在这样一个没有爱的环境中,他们可曾明白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外面的“春天”是那样充满生机。他们需要的,正是我们此刻生活中所渐渐忽略的爱与呵护啊!

当写满了爱的纸飞机飞满了整个学校,马修的为师之道获得了肯定,同时音乐的魅力也得到了一览无遗的肯定。这也让我想到另一个于这部电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大家都很熟悉的电影《音乐之声》,玛丽亚也同样在用爱和音乐来教育孩子。

不可否认,温情是个好东西。没有异常激动人心的场面,也没有异常叫人难以理解的痛苦悲情。《放牛班的春天》就是那种从头至尾都能够让人坚持微笑。尤其是看着那些顽童们可爱纯真的一面,心底焕发出的某种“本真”的天性。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么一锅浓浓的,温暖的心灵鸡汤。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六

在那个如“地狱”般的学校中,一群玩世不恭的孩子的脆弱心灵被一点点吞没,一点点毁灭。命运似乎和他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他们大多是孤儿或来自单亲家庭,在普通学校中,受尽师生的冷眼相待和议论纷纷,他们不知该向何人倾诉心中的委屈。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他们的行为在他人眼中很可恶,但他们或许只能用那些偏激的方法来宣泄自己的不满情绪吧。

此刻,他们的人生中出现了一位良师,一位拯救他们一生的学监,那个人便是马修。他懂得维护学生的自尊心,他深知,“犯错处罚”只会让那些孩子的心再次受到伤害。虽然同事多次提醒他那些孩子是恶魔,校长哈彬也多次向他证明“犯错处罚”可以让孩子乖乖听话,但马修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的面孔,天使的心灵,他用他的爱,用他的细心,用他的宽容,用他的信任,一步步通往学生心门,打开他们被藤蔓所深深禁锢的那颗纯粹的心灵。

离别时,那一只只纸飞机在空中飞扬,诉说着对马修的告别和不舍,那一双双在窗口挥舞的小手,挥动着他们对马修的无限感激,那一句句歌词,谱写着他们对马修学监即将离开的不舍和牵挂。

“犯错处罚”,看似是有效的办法,却让孩子们像行尸走肉一般过着似监狱的生活,没有感情,没有温暖,没有快乐,没有幸福,整座学校充满着冷漠和黑暗。马修的到来让一切发生了巨大转变。他离开时虽心怀不舍,但拯救了孩子们原本破碎的人生和冷漠的心灵,这也是他作为学监、作为老师,最大的收获和满足了吧。

一生中遇到一位良师,实属不易。

电影的结尾,佩皮诺和马修一同离开了,而那天,正巧是星期六。曾经,佩皮诺每周六都会站在大门口等待父亲,明知父亲已故,却仍苦苦坚守。我想,佩皮诺一直等待的不是他的父亲,而是一位如父亲般疼爱他的人。他等到了,而那个人便是马修。

整部电影环环相扣,微小的细节更是打动人心。人性、人情、人生、人心都在这部电影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七

其实很早以前就知道这个片子了,一直没有机会来看,今夜很有耐心的看完了,发现它是那么的不可思议,里面的音乐让人的心灵得到放飞。它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了我的童年,也让我想到了我现在的学生。总之品过后知道了一句话,就是伯乐不是每个人都遇得到的,老师也不是每一个都是伟大的,我希望我能够成为我每一个学生的“克莱蒙马修”。

那是一个偏僻的乡村。在那个乡村里,有一个名字叫做“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在那所并不大的寄宿学校里生活着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要随时接受并且服从来自所谓“寄宿学校校长”的惩罚,似乎他们是被社会遗弃的孩子,就像是阳光下那些漂浮跌落的尘埃。

他们孤独,自闭,甚至自暴自弃。这使学校时刻都处在危险而压抑的气氛中。而那个面目冰冷的校长只是一味的使用各种体罚试图使这些“轨道外的陨石”步入正途,这一切,都使这个“池塘之底”变成了池塘中最为冰冷的囚牢。

这种情形一直延续着,直到克莱蒙马修的到来……

“我叫克莱蒙马修,是一个音乐家。”那个可爱的老头不断对我们说。

克莱蒙是一个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不过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发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成为了一间男子寄宿学校的助理教师,这所学校有一个外号叫"水池底部",因为这里的学生大部分都是难缠的问题儿童。到任后克莱门特发现学校的校长以残暴高压的手段管治这班问题少年,体罚在这里司空见惯,性格沉静的克莱门特尝试用自己的方法改善这种状况,闲时他会创作一些合唱曲,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克莱门特开始教学生们如何唱歌,无论是哪个学生,在他的合唱队里都有着自己的位置,不会唱的做助理,唱歌走调的做乐谱架,这一个个可笑的职位,却让这些孩子灰暗的世界变得,明亮起来。但事情进展得并不顺利,一个最大的麻烦制造者就是皮埃尔莫安琦,皮埃尔拥有天使的面孔和歌喉却有着令人头疼的性格,谆谆善诱的克莱门特把pierre的音乐天赋发掘出来。但生活总是不那么完美,克莱门特因为一次意外而被迫离开了学校。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老师是人类进步的传承者更是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所谓师德也应该包含三个方面:教导做人的道理,即传道;传授专业知识,即受业;引导培养学生发展,即解惑。克莱门特虽然是一个学监,没有课程职责就是管理学生,但他深爱音乐,也很有爱心,看到这些被关在一个沉闷阴冷的空间的孩子后,希望用音乐唤起这些孩子们的兴趣,培养他们一种正确的思维、生活方式。他的目的非常简单,没有祈望什么,更没有刻意的想去塑造什么,只是当他发现皮埃尔的声音和乐感时,才意识到一个天才可能出现,因此加以引导和保护,而他这么做的前提是完全的没有想到回报,甚至一点点的即得利益也没有,反倒是冒着与校长作对的风险。所以克莱门特的伟大之处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是甘于燃烧自己点亮别人的高尚情操,即使他面对的孩子是公认的顽劣不堪甚至沾染恶习,他依然像一个传教士一样孜孜不倦,虽然一开始消沉过,但依然耐心坚持,全身心的投入,并对孩子们充满了关心爱护。最可贵的是影片的最后,克莱门特暗恋的皮埃尔的母亲找到了自己的归宿,而恰恰在此时他也被校长解雇,情场职场双失意的学监在此时也没有后悔一直以来为学生所作的,反而痛斥校长的冷酷和自私,很有尊严和风度的离开了学校,在他后来的日子里一直给别人做家教,直到去世。他从没有为他的付出感到后悔和不值得,只是把这段日子当作履行自己的职责,毫无索取的意思。

其实没有人天生就是坏孩子、差学生,只有在环境的逼迫下才会使人变坏的,就像片子里面的孩子一样,他们都是因为家庭的各种原因才导致十分顽皮的,只要有人给予他们爱和宽容,他们就会变得更有希望和信心的。

冲出内心屏障,一切皆有可能!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篇八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这部影片后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

这是一部让人感动的影片。

十八年前,主人公马修到一家学校担任学监,这所学校被称为池塘之底,这个学校由调皮的孩子,残忍的校长,冷酷的教师,严厉的制度构成。

马修刚来到这个学校时,就看到一个孤儿——贝比诺。

贝比诺是一个孤儿,他的父母很早就去世了,但他坚信他的父母在星期六一定会来接他。

马修用自己执着的心,建立了合唱团,还发现了一个拥有非凡的嗓音的人——莫朗奇。

他的嗓音与众不同,这也让他获得了马修的信任,马修也让他在合唱团中独唱。

向他扔纸飞机,飞机上写了学生对他的看法和告别,看到这里,我潸然泪下。

他被学生们用球击中了头,不但没有去责骂学生们,反而和他们一起踢球,校长也逐渐变得善良了,但他还是太注重于名利,最后被上级开除了。

马修老师虽然仅仅是一个学监,而且他做的事也没有什么惊天动地,也没有创造什么完整的教育理论,但他却是一个伟大的老师。

在学生的心目中,不管什么时候,马修老师都是尊重、相信、理解、宽容他们的。

的确,马修老师真正站在了孩子的角度上,所以,孩子们犯的一切错误都是可以容忍的,都应该相信他们,给他们证明自己的机会。

看了这部影片,感动之余,我也得到了启示: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应该看到学生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关键要看怎么去教育,怎么去挖掘孩子的天赋和爱心,孩子才能很好的成长起来。

标签:最新   放牛   春天   观后感   汇总   8篇  

本文永久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