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苏轼临终前写给小儿子的一首诗,首尾两句相同,道尽人生三种境界

分类:句子日期:2023-09-13 09:41:29


人生缘何不快乐只因未读苏东坡。苏轼的一生几经波折,数次遭贬,却胸怀开阔,不管到哪里都能自得其乐,过得潇潇洒洒。他曾这样形容人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的足迹,更是遍布大半个宋朝,他走过山川湖海,访遍名山古迹,最后在常州逝世。临终前,他给准备走马上任中山府通判的小儿子写了一首诗,非常奇怪,一般人都不敢这么写:《观潮》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到得还来别无,庐山烟雨浙江潮。这首诗短短28字,却道尽了人生的三重境界,点透了后世无数人!

少年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有人说:“少年向来不识天高地厚,放眼处皆自负才高八斗,虽自命风流,倒也坦诚无忧。”少年时,如韦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少年时,如李白“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少年时,如孟郊“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少年时,亦如苏轼,潇洒肆意。他说:“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不消。”若是不能身历庐山之境,一赏烟雨迷濠之奇;若是不能目睹钱塘江潮,一看它万马奔腾,势撼山岳之壮,真是辜负此生,千般遗憾,难以消解。少年人,总是朝气蓬勃,一腔热血,他们积极入世,对万事万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想去了解,认识所接触到的一切。他们有无与伦比的自信,坚信自己能做到,不捣黄龙誓不休。他们也非常坦诚较真,坚定的相信自己所看到的,所听到的,看山就是山,看水就是水。少年当立志,无忧无惧,一往无前,去看山,去看水。

中年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人到中年,不再是曾经那个随意逍遥、孑然一身的少年,中有了永远的牵绊和为之奋斗一生的责任,并且在复杂的社会中沉沉浮浮。这时,人们内心的问题越来越多,面对的压力越来越大,变得忧虑、复杂、不再天真。这个时候,山,不再是年轻时那座充满挑战与征服的山;水,也不再是曾经那股清澈见底、充满梦想的源泉。这个时候,看山也感慨,看水也叹息,甚至借景抒情,寄情于景。然而,忧虑也好,烦恼也罢,生活简单,何不简单过,不如享受生活给予的一切,珍惜当下的每一个瞬间。苏轼到中年时,更是明白:无论世事如何变幻,与其自寻烦恼,不如珍惜当下。熙宁七年,苏轼调任密州。因思念家乡,郁郁寡欢,就与友人相约“超然台”。登上超然台后,看到满城的春花开得明媚动人,千家万户在烟雨朦胧中若隐若现。他透过眼前的一切仿佛看到了家乡,却不再难过,内心也变得豁然开朗。他说“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中年时,历经世事沧桑,看到的山水都被赋予了别样的意义。与其多思多想多惆怅,不如珍惜当下,及时行乐!

老年时,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到得还来别无事,庐山烟雨浙江潮。”等到有一天,真正到了庐山下,钱塘江前,真的看到了这烟雨蒙蒙,看到了这潮水涌动,你又会感觉也不过如此。最后你会发现它们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它们只是庐山烟雨与钱塘江潮。人至老年,风光过,落魄过,高兴过,悲伤过,再来看曾经向往的山水,才发现,这只是平常的山山水水。正如名利,当我们没有拥有时,内心是渴望的。但当我们拥有了后,却又感到“不过如此”,甚至没了当初的热情。从慕名向往到平淡,正是一个人一生走过的轨迹。这一境界其实就是返璞归真。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之后,就会把执念看淡,用一种纯净的初心去看待这些山水,山水便又恢复了它本身的样子。老年时,看淡一切,放下一切,归于平淡,闲适安然度余生。一如苏东坡,“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苏轼的这首诗,既不豪放,也不婉约,它以平平淡淡的语气,却诉说着人生的真谛。少年、中年、老年,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经历,不同时期有不同时期的乐趣。做人当如苏东坡,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寻找别样的乐趣。即使世界满目疮痍,也要在心中修篱种花;让自己开心的同时,也要把快乐的种子撒向世界。

标签:苏轼   临终     写给   小儿子       首诗   首尾  

本文永久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