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2024年水墨山水画教学反思 山水画教学反思(优秀10篇)

分类:范文大全日期:2023-11-28 09:47:23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水墨山水画教学反思篇一

1、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实情境以及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材料进行教学,鼓励学生从中“发现”学习。教学中紧紧抓住新旧知识的联系,运用转化的思想,突破难点。

2、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联想、观看、叙述、描绘、交流等活动感受到国画的学习的乐趣。活动思考的过程要组织好,要组织好探索活动必须做到如下两点:

(1)任何探索活动必须是必要的、有价值的,引导学生尝试思考解决问题,尝试、探索一定要有主次。

(2)最主要的是绘制方法引导学习,这一步成功了,即可带动后面的各个步骤能较为效率地完成。

3、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在保证基本教学要求完成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4、教学中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生动活泼地展示数学内容

5、应该掌握好时间的调控,加强堂的效率。

6、适当删除部分环节,突出重点教学。

7、建议课堂教学模式:

(1)以学生想象平时所见的小桥、流水、高山,加以提问,提高学习兴趣。

(2)实例展示,简述绘制方法。

(3)学生小组讨论及学习绘制方法。

(4)整画绘制的演示及学生制作。

(5)及时反馈存在信息。

(6)作品评价

水墨山水画教学反思篇二

“写意水墨画具有变化的线条、丰富多彩的墨和色、变幻无穷的水墨渗化、快速成型等特点,其构图不受时空限制和焦点透视束缚,其造型是对物的高度概括,在似与不似之间,与幼儿自主创作的绘画作品有着十分相似的特征。”[1]在幼儿园阶段开展水墨画教学,通过水墨画学习,可以体验水、墨、色在宣纸上的奇妙变化和画面的笔情墨趣,对幼儿了解和体验我国传统文化的审美特点,培养对中华文化和艺术的兴趣和爱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幼儿园水墨画教学的现状分析

因为幼儿的语言词汇有限,绘画对幼儿而言,是自然感情与情绪的表达和传递的最好手段。各种天真、稚雅的涂鸦,以及造型为主的幼儿绘画,都是幼儿借以表达内在情感与思绪的最直接方式。水墨画的特殊的水墨效果,无疑给了幼儿一种诗意表达自己内情感和思绪的方式,但是由于成人不正确的评价和教学方式,使幼儿无法真正地自由、自在的用水墨描绘自己的内心世界

1.评价标准的成人化。绘画可谓儿童的天性,“三岁的儿童已有绘画的意愿,当儿童受到外部的刺激和影响时,头脑中容易产生形象思维活动,并在其自身情感、意念等诸多内驱力的推动下,自发地挥毫泼墨,这种自然的情感冲动保持了儿童绘画的原创性。”[2]儿童的绘画从来就不带任何的功利色彩,这种绘画的创造是自己内心情感的自然表达和释放。

而成人的视角更多的局限于幼儿作品的外在特征和技法运用的熟练程度上,而忽视了幼儿创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幼儿作品本身的拙雅、质朴之美,对幼儿水墨画的评价仅仅局限于“正确与不正确,像与不像”的标准上。庄子早在二千年前便说过,各美其美。“美是主观和相对的,因人而异,哪有什么共同的标准可以找?”[3]美国的哲学家、教育家苏珊·朗格认为,艺术所要达到的目的是对情感生活之本质的洞察和理解。水墨画作为一种绘画艺术,其作用也因该是使幼儿在利用水墨进行创作时,能获得一种积极的愉悦的情感体验,感受水墨变化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自由自在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而不是背负着成人的标准进行痛苦的机械运动。

我们应该关注与幼儿水墨画中那种儿童的“童真”和“童趣”的真实表现,应该注重水墨画的这种绘画形式带给幼儿不同于其他绘画形式的情感体验。让幼儿喜欢水墨的这种绘画形式,而不是要把幼儿培养成为水墨画大师。

2.绘画技能的专业化。如果说儿童绘画也有技能的话,那么“涂鸦”就是他们的技能,而绘画技能是专业绘画的主要特点之一。水墨画对幼儿来说,绘画工具毛笔、墨和色彩的使用都是有一定难度的。基本的用笔、用墨的能力都没有,幼儿怎能创造出水墨画特殊的意境效果呢?这是我们成人的思维方式,但是幼儿不可能像国画大师那样有高超的绘画技艺和丰富的生活情感体验来营造什么意境。幼儿的绘画唯一与国画大师相同的是都有一种“雅拙”的美,主要表现在绘画艺术的“质朴”与“纯真”上,这是他们在艺术创作时共有的特征。

虽然只有提高绘画技能的运用能力,绘画创作才会有更深的内涵与艺术效果。但是正是上述幼儿绘画和专业绘画的区别要求我们不能用过于专业的技能要求来训练我们的幼儿。幼儿绘画的特征是幼儿心智和心绪的自然表现,受技能的局限,幼儿画中所表现的艺术趣味不是幼儿的有意追求,而是幼儿天性的自然流露。这种天性的自然流露,所创造出的“童真”、“质朴”、“拙劣”的美就是幼儿水墨画所营造出的意境。过于追求幼儿对水墨画技能的把握,无疑使幼儿背负更多的精神负担,使幼儿无法正常的进行自由地创作。

3.教学形式的单调化。很多幼儿教师对幼儿水墨画教学缺乏深入的研究,在教学过程中,把临摹成人画作为幼儿水墨画启蒙的唯一教学形式。而“传统的水墨画教学,较多侧重于描绘具体物象,刻划细节,这虽然有助于幼儿掌握绘画技法,但由于忽略了绘画的全局和整体,导致幼儿一旦离开具体的形象摹本,就很难进行独立、自由的绘画,”[4]加之成人不正确的评价方式,很容易让幼儿在独立的创作过程中产生失败感和畏惧心理。

传统中国画有很严密的程式性,“传统中国画在用笔方法上每以古人为训,强调笔笔有出处,不可越雷池,否则即为‘野狐禅’,不正确、不入流。”[5]而“临摹”这种教学方式和临摹的对象本身就是脱离幼儿已有经验和兴趣的,长时间的机械训练,使幼儿无法体验到水墨画给自己带来的特殊体验,久而久之也会对水墨画失去兴趣,更不用说达到让幼儿领略水墨趣味、体会国画韵味的教学目的了。

二、幼儿园开展水墨画的教学的建议

“艺术不纯粹是艺术技法教育,而是通过艺术欣赏和创作得相互融合和渗透,达到提高儿童的审美感觉和艺术创作能力的目的。”[6]幼儿园水墨画的教学目的也应该回到提高幼儿审美感觉和创作能力的目的上来。采取的评价标准应该更有利于幼儿的发展,淡化技能、技法的传授,丰富水墨画教学的形式。

1.评价标准的发展性。教师对幼儿绘画的评价应该摒弃“像与不像,正确与不正确”的成人标准,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有助于幼儿审美能力的进一步发展。“而实际上,儿童的绘画用一个“好”或“不好”很难评判,西班牙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儿童是真正的大师。”[7]从这句话中应该得出我们至少应该尊重幼儿的作品。因为幼儿自有幼儿特有的绘画语言,有幼儿特殊的表达方式。

在水墨画的学习过程中,幼儿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如毛笔的使用,浓、淡、干、湿、焦的墨色把握,以及水墨画特殊的意境营造,“以形写神”、“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追求等。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缺乏足够的生活体验,也缺乏相应的造型能力和手、脑协调的控制力,使他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够熟练的运用笔法、墨法,以及塑造水墨画意韵、情趣。

因此幼儿园里的水墨画教学有更多的艺术启蒙意味,对幼儿的评价标准也应该结合幼儿自身的发展水平,采取鼓励和建议这样具有发展性的评价方式。给幼儿营造一种宽松的心理环境,避免幼儿在过分地干涉、指责、嘲笑下产生恐惧感,帮助幼儿树立信心,大胆的进行各种创作和尝试。当幼儿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教师及时的给予幼儿指导和心理的安慰,为幼儿自由表达提供机会和环境。

师不给予任何恰当的指导,也只是给幼儿一种新的材料“涂鸦”罢了。陈鹤琴说过:“从前的艺术教育太注重技巧,现在的艺术教育是注重儿童的个性,儿童的创作。但艺术的技能究竟要不要教,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儿童若是没有相当的技能,断画不出很好的作品。艺术是一定要教的,不然让幼儿自已去瞎摸,就是摸了一辈子,顶多不过象初民时代的作品罢了。”

幼儿掌握一定的水墨画技能是有助于幼儿更自由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和生活体验的。教师在将水墨画的技能教给幼儿时应该特别注意联系幼儿的已有的绘画经验,注重水墨画技能对幼儿的适宜性。教师首先要让幼儿充分的了解毛笔、水墨和纸张的性质,允许幼儿因不了解工具、材料性能而造成的画面的脏、乱、差等。等幼儿熟悉和工具和材料的性质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幼儿结合自身已有的绘画经验和技能进行自由的创作。幼儿创作的每一幅作品,教师都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指导。并在指导的过程中,将水墨画特殊的用笔、用墨技法渗透给幼儿,但不必强调幼儿对水墨画专业术语的识记和使用。

3.教学方式的多样性。“临摹”不应该是对幼儿进行水墨画启蒙的唯一教学形式。“幼儿阶段的美术教学应该是以感受美、表现美为核心的艺术启蒙教育。”[8]笔者认为幼儿园可采用水墨画的欣赏教学来代替传统的成人画的临摹,以便幼儿对水墨画获得感性的认识。由于幼儿的观察具有不稳定性、持续时间短、缺乏系统性和概括性的特点。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有序的、有针对性的观察,感受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构图、用笔、用墨、敷色等方面的特点,在教学手段上,可以让水墨画欣赏教学与文学、音乐作品欣赏相结合,让幼儿在诗情画意之中,体验水墨画的意境,获得更加丰富的情感体验。

水墨画的教学也不应该是一次完成的,在幼儿进行正式的水墨画创作之前,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熟悉水墨画的用具和材料,如教师可将毛笔的使用技法借助儿歌的形式教给幼儿,也可利用水墨游戏让幼儿了解水墨的性质特点,进行生、熟宣纸的吸水性质的科学实验等。(郑中建)

参考文献:

[1]候莉敏.浅论幼儿早期绘画及其对教育的影响[j].学前教育研究,20xx,(1).[2]郭会萍,陈永新.谁破坏了儿童绘画的天性[j].科教文汇,20xx,(8).[3]李泽厚.华夏美学?美学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xx:234.[4][5]王惠萍.改革传统幼儿水墨画教学,培养幼儿审美、创美能力[j].学前教育研究,20xx,(01).[6]屠美如.向瑞吉欧学什么:《儿童的一百种语言》解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xx,(8):147.[7]戴晓红.儿童绘画语言的特殊表达方式[j].文教资料,20xx,(24):175-176.[8]刘剑眉.5~6岁幼儿绘画创作中艺术思维的过程与特点[j].学前教育研究,20xx,(6).

水墨山水画教学反思篇三

这是西师版教材十册第一单元的课文,本单元共有四篇课文以“自然风光、家乡美景”为主题,这四篇课文紧紧围绕着“自然风光”这一单元主题,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的绚丽风光。《故乡的水墨画》这篇课文就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画卷。其中有长满菱角的池塘,有采菱欢乐的笑声,也有那美味的菱角,让我们感受到江南水乡风景的独特、美丽。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重点词句,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故乡的“水墨画”》时,最吸引人的要数故乡的采菱女或划一叶扁舟,或荡一只水盆,熟练轻盈地采菱角的情景了。于是,我摇身一变,变成了那快乐的采菱女,一边唱着愉快的采菱曲,一边熟练地采着菱角。孩子们就成了站在岸边眼巴巴地等着吃新鲜菱角的小孩,我慌忙把“水盆”划过去,塞一把放进他们的衣袋,他们的小脸便个个灿烂如花了!这样的情景互动,让我和孩子们都融入到文字之中,置身其中,快乐无边,也更能深刻地体会到作者洋溢在字里行间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随后,我们又请班级的一位“小导游”带着我们游览了美丽的塔木钦大草原和迷人的葡萄沟,她生动地讲解让我们看到了异域美丽的风情:那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那似乎是从地面拱起的巨形彩虹门;那变换多端的云彩;那晶莹透亮的“绿玛瑙”;那甘甜美味的葡萄干,无一不让我们惊叹,无一不让我们流连忘返!

在和孩子们一起徜徉在这些美丽的文字间的时候,那种心随文动的心境处处可见。尤其是师生一起共同畅想某一个美丽的场景的时候、共同演绎某一段文字的时候,那种和作者心灵的契合便会让我们的情绪变得更快乐,更活跃起来。在我们的心里,那些毫无生气的文字也变得更加美丽起来。

语文课上成属于孩子们的课,让他们沉醉其间,少去程序化,少去说教,便会让语文教学更有生命力!

水墨山水画教学反思篇四

中国画意境,是画家通过描绘景物表达思想情感所形成的艺术境界。它能使欣赏者通过联想产生共鸣,思想感情受到感染。绘画是否具有意境是作品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儿童水墨画创作如何表现出意境是我们进行水墨画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

在本课教材中,第一次提到了意境的概念——指艺术作品通过形象的描绘而表现出来的画境和情调。如何让学生理解意境?如何让学生的作品表现出意境?这些问题增加了这节课的教学难度,对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个人学科素养提出了挑战,也成为我们研究儿童水墨画教学的重要课题。笔者对小学生《水墨画花》创作中如何表现出意境进行了相关教学探索和反思。

一、有效欣赏,促进感受

欣赏,是水墨画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手段。通过有效欣赏,可以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绘画兴趣,对学生创作中意境表现起着感悟和知觉的重要作用。

(一)直观形象的欣赏感受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中国传统水墨画自古以来写生的观察和自然体验被看做绘画中笔墨的依据,非常受重视。让学生亲近自然,了解物体直观形象特点,感受大自然的造化,对于学生把握和表现物象的特点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中,笔者以宋代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中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导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感悟荷花雅致、纯洁的品质——花中君子。学生对荷花表现要具有的意境有了初步朦胧的知觉和意识。

荷花,又名水芙蓉、莲花,生于沼泽、池塘中。荷花与一般花卉相比有其独特之美,花、叶、茎、蕾都有独特韵味,甚至残枝败叶都会给人独特的美感,别有韵味的雅致、清秀、乖巧都赋予荷花灵气。一幅幅美丽的荷花图片引发了许多学生情不自禁的赞叹,荷花的美已在学生心中激起了层层创作欲望的波澜。图片欣赏为学生创作中意境表现埋下伏笔。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观察自然的机会,让学生充分体验、感受物象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对于学生创作中意境表现有着潜移默化的铺垫作用。

(二)大师作品的欣赏感受

文以载道,古今大师创作了许多水墨画精品,这些精品成为我们研究和学习水墨画创作的珍品。大师们用自己的心血之作在向我们诠释什么才是意境。因此,欣赏和分析大师的经典作品是我们指导学生创作的重要措施。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大师作品中意境的感悟和理解,笔者在欣赏过程中再配以雅致的古筝曲,并结合作品朗诵意境相近的描写荷花的古诗词。诗画相融,影音相配,令学生如醉如痴。接着,教师提出“意境”的概念,并组织学生对大师作品中蕴含的意境进行联想、交流就水到渠成了。

“迁想妙得”,要让学生真正感悟到作品中的意境,我们必须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进行联想和比较,因为意境不在“意象之中”,而在“意象之外”,在于与作品的“共鸣”、与大师的心灵相通。

二、技法指导,创作引领

谢赫的六法强调“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用笔用墨是中国水墨画的根本。对学生进行用笔、用墨的技法指导是引领学生进行创作的基础。意境的体现,要以笔墨的运用为载体。

(一) 有效示范,抓好技法指导

水墨画教学中教师示范的作用至关重要,教师的示范决定了学生的创意。水墨画荷花中开放的荷花、荷叶的表现是难点,教师必须进行重点示范。可先由教师进行示范,学生分步骤跟学;也可先由学生自主练习,发现问题后再由教师分部示范,再跟学。在示范过程中,教师必须讲清笔法和墨法,但点到即止,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探究空间。

在学生基本掌握花、叶、茎的绘画技法后,构图就成为示范的又一个重点。构图,中国画称为章法。“计白当黑,虚实相生”,能够营造出意境的构图,应该有藏有露,使人有想象的余地。在水墨画构图中,常常以简取胜,努力使画面调动欣赏者无限情思达到“笔简意繁”、“回味无穷”的艺术效果。因此,教师在构图上必须进行示范指导,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这样“置陈布势”,从而引领学生对画面意境的营造。“经营位置”成为能否使作品表现出意境的重要因素。

(二) 技能迁移,探究深入

任何形式的美术教学都要以“学生”为本,那就意味着我们要以学生的认知、技能、心理需要、兴趣爱好等为基本要素来实施教学。

教师示范后,为了防止学生进行机械模仿,我们必须对学生进行技能迁移,变程式化的训练过程为自主体验、创造的过程。在《映日荷花别样红》一课中,笔者在示范后以板书形式给学生提出了三个技能要点,组织学生进行技能迁移:浓淡干湿、虚实结合;侧锋用笔、水墨淋漓;错落有致、留有空白。学生根据这三个技能要点,结合自己的想法尝试自主表现,笔下的荷花就精彩纷呈了。学生技能迁移后的第二次练习比第一次跟学时的作业有了很大进步。

三、诗情画意,营造意境

中国画在处理主客观的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始终以人为主导,借自然形象来表现人格思想。水墨画往往借境来显意,故有“意在笔先”之说,富有文学意味,强调“诗画一律”、“诗画同源”。于是借诗来造境成为我们水墨画创作中营造意境的一个重要手段。

学生通过欣赏感受、作品分析、技法学习和技能迁移已经具备了进行有意识创作的条件,但学生还不清楚如何把自己的主观情感和荷花表现融合在一起。这时,几句经典诗词就可以在学生情感和绘画表现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把描写荷花的经典诗词和精美的荷花图片一起呈现,供学生朗读、选择、感悟。

学生的作品同样可以“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学生笔下的荷花终于有了独特的美感,找到了我们苦苦追求的意境。意境无标准而有深浅,学生营造的意境自然无法和大师作品相比,但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和理解,用水墨的形式把荷花美的一面勇敢地表现了出来,这就是种境界。

老师曾说过,教学就像孕育生命一样是一个孕育的过程。通过我们广大美术教师的不懈努力和追求,使学生的水墨画创作“孕育”出意境,我们的水墨画教学就有了生命般的灵性和色彩。

水墨山水画教学反思篇五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水墨画也有了一席之地,从三年级开始就有了水墨画基础教学,而且新课标也明确提出:“美术课程要能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中国水墨画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融诗、书、画、印为一体,代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

作为一名美术教育者更有责任将水墨画教学作为传承人类文明与文化发展的手段之一,让学生切身体验和感受到它蕴藏的文化涵义。但是现在的`学生对中国水墨画了解的很少,有的甚至连有名的国画大师都不知道,谈及对国画的认识,他们也多表示国画的内容都是他们不感兴趣的,所以不喜欢,他们的回答也让我觉得汗颜。我们作为美术老师,在这个方面是必须加强对中国画的教育,让我们的孩子喜欢上中国水墨画,并且能够画出水墨画。

但是水墨画在当前少儿美术教育领域里,还属于弱项。不少老师仍按成人技法,以依样画葫芦的教学方法,没完没了地画梅、兰、竹、菊,把本来天真活泼的孩子教成老年大学的“小老头”、“小老太”,实在令人惋惜。也有一些教师,把画儿童画的方法用在水墨画教学上,一味地勾线填色,失去了水墨画的韵味。

出现这种情况有许多原因,尤其是在小学阶段,要搞好水墨画教学,还是有很大的困难。

第一、水墨画的技法比较复杂,画水墨画需要扎实的绘画基本功,小学生的造型能力还比较差,要用毛笔不打草稿直接画出造型,已经是很难做到的了,更不用说控制水、墨、颜料在宣纸上的变化了。

第二、学习水墨画要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高雅的审美情操,小学生还正处于学习基础的文化知识阶段,审美能力也还在形成阶段,当然不具备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观。

第三、绝大多数水墨画作品的内容和题材不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小学生受现代电视媒体的影响,都比较喜欢夸张、可爱的卡通形象和色彩鲜艳的图案,对传统的水墨画豪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没有学习的兴趣,当然教学就更加困难。

水墨山水画教学反思篇六

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教育上有成就的大家一直非常重视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水墨人物画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包容,并且推崇个性的社会,允许艺术以多样的形式并存,虽然在探索水墨画的过程中出现了变革与摹古之争,但是传统与创新之间并没有多大的冲突,在矛盾中,两者可以共存,一起进步。

水墨人物画教学是中国画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也是学生审美文化素质得以培养的手段之一,肩负着民族文化继承与弘扬的重担。本文将水墨人物教学作为研究的出发点,针对水墨人物画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进而针对当代水墨人物画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的探索。

水墨人物画作为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美术教育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对于中国文化艺术,乃至对中国社会未来发展和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未来地位都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水墨人物画的发展也具有相当的意义。从“五四运动”发展到今天,水墨人物画呈现出众多风格流派,人有百家争鸣之势,并且在审美及表现角度上更具多元性。目前主要有以下四种:京派人物画、浙派人物画、西北人物画、东北人物画。

高校水墨人物课受到总课时和文化课的限制,水墨人物画专业课课时量相对少一些。从国画课程安排情况来看,水墨人物教学整体来说还是从基础速写,线性素描,水墨人物临摹,水墨人物写生,水墨人物创作几个阶段进行。课程结构贯彻了“多课少时”的原则,加强通识课和选修课、创新学分的内容。虽然这种做法有利于美教专业学生的文化艺术整体素质的`提高,但同时也给水墨人物画课程教学带来较大压力。学时少,技艺要求高,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了摆在国画专业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在我国各艺术院校的教学中,人物画处于重要位置,在历次综合性美术展览中也占有最高比重,然而每届学生的毕业创作以水墨人物画形式出现的却容寥无几。学生在校学习四年,只几个周的水墨人物画课程,远不能解决有关造型、笔墨诸方面的基本问题,更谈不上创新与发展,这不能不引起作为一个本课程教师的慎重思考。

众所周知,速写是锻炼造型能力最行之有效的手段,无论东西方的绘画大师们,无一不是速写的高手。何况中国画的精髓就是对线的运用,它有别于现代西方照相写实主义的依靠照相机的制作方法。多年来,大部分美术院校课程排列总是在第三学期才把速写和水墨人物画并列在一起,若打破原来的次序,在不占用其它课程时间的情况下,在学生入校之初先排上短时间的速写课,使他们在入学之前的速写基础得以巩固和发展,进而又培养出喜爱中国画的学生多用毛笔画速写的好习惯,两年内从不间断,通过与书法课的结合,可掌握住毛笔和宣纸的性能,就为后期的水墨人物画打下坚实的基础,即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1水墨人物画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二十世纪初开始学院的教学形式逐渐代替传统的师徒相授的方式,各地教学因人而异,人相径庭,不成系统。课堂上都不停的挥笔连一个角落都不放过的要求“三面五调”,由此带来了程式化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曝露出了一些弊端,首先,作画时准确无误的确定了所描述对象的明暗关系,像机器一样被动的复制对象,使得学生的思维完全封闭;其次,完成一件素描作品的时间往往很长,每个指甲都要细到面面俱到,使得学生很难跳出画面,反映迟钝,对画面本身缺少了应有的灵感,使得感受僵化;其三,很难把所谓的基础训练应用到所学的专业上去。尤其是水墨人物画,中国人物画注重的是以线造型。

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审美方式也随之不断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方式和价值取向也随之不断的拓展和创新了,可以说坚持原有的素描基础训练的方式无论在 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都会不断的完善,极近完美的状态。但是美术和社会其他学科一样,都应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不断的变化和创新,如果单一强调传统素描的基础教学,将会产生近似于标准的权威认定,这样就禁锢了素描教学多样化的方针,也不利于水墨人物的发展。

3.2水墨人物画基础教学的探索思考

3.2.1增设理论课程

学习水墨人物画的学生应该重点加强理论修养并不断补充新鲜信息,学习理论知识是关键,学生首先要了解水墨人物画的的审美追求,愿意和喜欢学习;其次,要懂得学习水墨人物画的道,要清楚水墨人物画的构图布势,风格意韵,最后,要对与水墨人物画学习有帮助的所有人物画的画理做充分的整理,使之成为适合个人需要,对指导绘画有帮助的理论性材料。教师作为先行者,应该适当地把自己求学经历和所拥有的理论材料梳理加工,分享给每位学生供他们交流学习,让整个班级理论的学习氛围逐渐形成。

3.2.2课堂转移

水墨人物画教学能够将以往的室内写生搬向室外,让学生能够接近自然,受大自然的熏陶,受写生当地民风民情的感染,这样会使我们的画面情感能够上升一个层次。也避免将以往的临摹死搬硬套到课堂模特的身上,室外写生也能有效的从临摹过度到创作。外出写生时,教尽量与学生同吃同住,保持亲近,在指导时,要密切关注一个学生的进步规律,随时挽救一些转瞬即失的好想法好观念,这样才真正起到教师的点拨作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多的用自己良好的修养,熟练的技巧影响和感召学生,并作到与学生一起画画,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的探索道路是安全正确和良性的。

水墨人物画教学在当代高校中,无论是传统人物画中所体现的儒家思想“成教化、助人伦”、文人画情怀,还是近代的“素描加笔墨”,都是社会时代发展的需要。作为现代人学习传统绘画,不是要把我们变成古人,用古人的头脑去思考,用古人的眼光来观察万物。也不是一味的崇洋媚外,抛弃传统精粹。时代变化了,人们的观念也产生了变化。现代人对传统只能是一种折射,是传统文化在现代人中间的一种反思。学习西方绘画,是因为我们尊重绘画科学,我们只能从传统中拎取那些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只有把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同对现代文化的发展的理解相互结合起来,才能使水墨人物画的发展道路更加长远。

水墨山水画教学反思篇七

《童年的水墨画》这组诗歌摄取了童年生活的三组画面,生动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儿童生活的快乐,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在动听的乐声中,教师让学生在熟读之后,选择其中的一首细细品味,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书页轻轻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摸不掉的笑……”“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使学生想象出了孩童在街头沉浸在读书乐趣中、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2.好的儿童诗,字字句句都蕴藏着作者的匠心,包含着作者浓烈的情感,我们要尽可能地帮助孩子们在情感的带动下,体会诗中的妙趣,走进诗的意境,由此带孩子们进入诗的美妙境界,一堂大讲堂,很好的补充了空白,真正产生心灵上的共鸣。

3.读读写写:安排学生选取其中一首诗歌,仿写一段。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对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写作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课堂中,我在学生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再拓展学生的思路,交流自己童年生活的快乐的事。课后让学生模仿《童年的水墨画》写出自己美妙的想象,或画出童年生活时的图画。这样做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读写儿童诗的兴趣。

三、不足之处

通过这次的尝试放手,我发现自己从前的忧虑有些杞人忧天,学生们其实是可以做到并做好的,我不应该过度担心以及怀疑他们的潜力跟能力。接下来,我应该更勇敢更放心地把课堂教学还给学生,让他们更大更多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向课堂要效益,学好知识,用好知识。

四、改进措施

水墨山水画教学反思篇八

《童年的水墨画》这组儿童诗摄取了童年生活的三组画面,分别以“溪边”、“江上”、“林中”为题,生动表现了孩子们童年生活的快乐。因为是源于孩子们生活的文章,设计理念上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自读、自悟、自展、自演中,去主动积累、主动写作、主动阅读。

本节课最成功的设计就是:我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句子,读出童年的快乐,围绕这条主线展开教学,条理清晰、渗透学法、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师生受益无穷。

亮点一:(学习溪边)老师抛出问题:在溪边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并把溪边钓鱼的快乐热闹场面读出来。背诵溪边。师生达成共识,学生交流分享溪边钓鱼的快乐、溪边美景、溪边垂钓的画面,心中有了画面,声情并茂地读出来。经过反复的指导朗读,帮孩子们在眼前呈现出一幅色彩艳丽、有动有静、热闹快乐的溪边垂钓图,最终达到学生能入情入境背诵《溪边》。

亮点二:(学习江上、林中)老师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句,图文结合,走进文本,小组合作学习,读懂句子感受江上、林中的快乐。因此教学中放手让学生朗读,通过自读、小组读、小组展示、小组竞读,以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文本,体会诗歌情感。

亮点三:文中取法,写出童年的快乐。感悟作者的快乐,链接生活,将快乐延伸到学生自己的生活,让孩子写出自己的童年快乐,这样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激发书写儿童诗的兴趣。

整节课,条理清晰,渗透方法,用浓厚的色彩,含蓄的艺术手段来结束一堂课,使学生感受言已尽而意无穷的课堂实效。通过这节课我认识到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我们并不是主角,真正的主角应该是我们可亲可爱的学生,我们是这个舞台的策划者,我们的目的是要我们的孩子跳出绚丽多彩的舞姿。

水墨山水画教学反思篇九

4月24日,执教《童年的水墨画》,参加宜秀区小学语文优质课比赛。课前谈话,以一首《秋千歌》引入,在朗朗的诗歌声中开始了我的教学,此暖场环节,因为没有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后来听徐老师说是第一次来这里上课,(其实他们在这样陌生的环境是很有压力的),这又让我不禁想起了,两年前执教《瑞雪图》,学生也是非常紧张,也和这个有关!接下来,就经历了初读、认读生字、练读句子,最后品读诗句,总结学法!总体感觉:

1.课堂偏冷,互动性不够!

2.在细读文本时,象很多老师说的那样,还是稍微碎了一些,应该采取整体把握的策略。

3.课堂上讲得过多,把握好要讲什么,怎么讲!

4.心理素质,急待改进,学生回答问题时,急于讲出正确答案,缺乏等待!

上好一节课,其实真的不简单,好好总结原因,为了下一次的出发!

水墨山水画教学反思篇十

正所谓“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我觉得诗歌教学运用词理论也非常有效。诗歌作为语言凝练,情感蕴含丰富的一种文体,没有什么方法比情感朗读更加有效地体味诗歌的味道,相比那些细细的分析来说,诵读才是诗歌教学的正道。在教授《童年的水墨画》一文中,我首先紧紧扣住了诗歌的题目“水墨画”,以艺术相通的理由,跟学生说“我们上一节诗意的美术课”。

学生顿时愣住了,却又有点兴奋,都充满着期待。在师生互动交流“画画的步骤和注意的事项”中,我获得了许多的资源,有学生说“画画要先拟定一个背景图”,有的说“画画要突出重点表现的景物”,“画画要根据心情用不同的色彩”“要有细节的描写”,答案丰富多彩,也中了我的“圈套”。其实我就是想让他们用喜欢的美术去学习《童年的水墨画》,去感悟作者的画,以及画中的情。我简单几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画框,并让同学们思考“用刚刚分析的画画的理论,来想想该往这三副童年的画中添上什么景致?”这一步其实是让学生读懂诗歌的大意,第一次引入了读诗歌的阶段。然而,这仅仅是从了解诗歌大意层面出发的,而更深的层面在于觉得这三副画中的情。于是我在本节课上又渗透了一个“诗情画意”的概念。

引导道:根据同学们刚刚对诗歌大意的感知,我们基本完成了“画意”的了解,然而“诗情”也就是作者表现的情感却有待发掘。进而学生通过一遍一遍有感情的朗读,其中包含了我的正确、错误示范朗读的比较,引导他们发现朗读应该注意的情感,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知道为何这样读。因此在这一系列多形式的朗读中,学生自己也能够抓住一些“诗眼”读出感情了。情趣是儿童诗的灵魂,是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写照,是勾勒儿童内心世界的图画,是诗人在充分了解儿童生活的基础上精心寻来的神来之笔,也是儿童诗审美教育的闪光点。因此,我们不能轻易放过,而要引导孩子走到诗的境界中去,细细品味,轻轻咀嚼,充分领略其中的妙趣,感受其中的美。

在动听的乐声中,教师让学生在熟读之后,选择其中的一首细细品味,与全班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比如,“书页轻轻翻动,嘴角漾着丝丝摸不掉的笑……”“忽然扑腾一声人影碎了,草地上蹦跳着鱼儿和笑声……”“是哪个水葫芦一下钻入水中?出水时只见一阵水花两对虎牙……”使学生想象出了孩童在街头沉浸在读书乐趣中、在溪边垂钓欢笑阵阵、在江中戏水玩闹的一个个生动画面。

部编《童年的水墨画》教学反思3

本课由《我想》和《童年的水墨画》这两首儿童诗组成。一首写出了儿童神奇的幻想,一首正如题目一样,如水墨画般勾勒了三个典型的儿童生活的剪影。

1、本文是略读课文,所以我引导学生们自主独立的读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读出感情。

3、拓展延伸。写写自己童年的梦想与童年趣事。遗憾:有些同学还是没有读出诗的意境来,还要加强朗读。

标签:2024年   水墨   山水画   教学   反思   优秀   10篇  

本文永久网址: